○ 张永文
暮看四月中旬的一天,阳光明媚,笔者参加了州总工会党支部和雷山县总工会党支部联合在雷山县开展的“缅怀革命先烈·助力乡村振兴”暨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党日活动,体验了“中国旅游王牌目的地”丰富多彩的文茶旅文化。
我们两路人马在雷山县城西门街汇合,下车步行走进一条老旧街巷,来到了我省最早从事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先驱胡仲毓烈士故居,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瞻仰和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胡仲毓烈士的孙媳给我们讲解了爷爷的生平和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以及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献身的精神。
胡仲毓,又名胡海云,1902年6月出生于丹江县(今雷山县)城西门街一个苗族家庭。少年时代,就读于县城小学,时逢“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参与组织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罢课、闹学潮,支持“五四”运动,学生群起响应。1921年,他应聘到抚远小学(现望丰小学)教书,向学生与村民宣传进步思想和知识,教唱爱国歌曲,遭到校方排挤,被迫离开。1925年初,他邀好友包东山以做生意为由离家外出寻找真理,前往铜仁及湖南的沅陵、平江、浏阳等地,经朋友介绍,结识了湘鄂边红军创始人周逸群、贺锦斋(贺龙胞弟)等,当年10月贺龙到铜仁等地扩充部队,胡仲毓带包东山、陶富国等雷山人参加了贺龙部队,并在部队认识了李光庭等人。1927年初,胡仲毓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胡仲毓随贺龙部队参加南昌起义,后转战湘鄂西。1928年1月,胡仲毓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十九军(后改为“第四军”)一师一团团长。1929年2月,为建立和扩大新的革命武装根据地,贺龙派胡仲毓、包东山等回黔东南,他俩回到丹江县城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不久收到了贺龙亲笔指示信:“仲毓光庭东山同志:工作需要我到湘、鄂西一带建立游击,冠生(周恩来的化名)望你们坚守本地壮大队伍,迎合红六、七军到来。”根据贺龙指示,胡仲毓以做生意为掩护,等待时机,并到广西怀远与红七军工作队取得过联系。1932年,胡仲毓打入县民团任副官长,同时任县中区副区长,他充分利用其身份地位作掩护,积极开展地下活动,在民团中宣传革命道理,办事合公平理,官兵平等,很快得到信任,为充实力量,他还主张开办了军械厂,制造枪弹,充实县民团装备,实力增强,为加强共产党在县民团中的活动力量,还举荐包东山打入县民团任军需官。1934年秋,贺龙、关向应率红三军进入贵州,成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为开辟新的苏区,扩大农村革命武装根据地,派交通员秘密指示胡仲毓:迅速建立雷公山地区党领导下的军事组织,壮大力量,策应黔东苏区,必要时向黔东汇合。并带来一枚木制“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四方印鉴,嘱咐待时机成熟,就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张贴公告,建立政权。接到指示后,胡仲毓与包东山及在凯里地区活动的李光庭、王毅、唐寿南秘密商定,发展壮大队伍,组织和领导开展武装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1934年冬,胡仲毓闻讯红军取道黎平北上,便率民团大部借道榕江往黎平,打算随红军长征,当到达榕江西门坡时,受贵州军阀王家烈布防在榕江的黔军阻击,因装备落后,不敌黔军,只得撤回,跟随红军长征的愿望没能实现。1936年10月4日,时任丹江县县长郭辅相对胡仲毓的行动早有怀疑,派暗探跟踪,并收买了县民团团长杨昌隆的部下,在县中区区公所将胡仲毓枪击杀害,年仅34岁。
在胡仲毓烈士故居里,一件件红色文物,一张张红色图片,一个个红色故事,让我们无不对革命烈士心怀崇敬之情,感悟到今天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
参观胡仲毓烈士故居后,我们前往位于县城郊脚雄村的毛克翕茶叶基地开展采茶志愿活动,茶园里满目青翠,茶香四溢,沁人心脾。
“采茶的技巧是:一芽二三叶,不用指甲掐,轻轻往上提……”在技术员的指导和示范下,大家头戴草帽,腰挎竹篓,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分头窜入茶叶带开展采摘茶叶比赛。亲手体验几回后,大家很快就娴熟地掌握了采摘技巧,挑选、采摘、装篓一气呵成,手指如剪在毛茸茸的茶树尖跳跃,大家不仅埋头争分夺秒地采摘,而且谈笑风生荡漾在茶园里,形成了一道暮春茶园美丽的风景线。
经过两个小时的采摘茶叶比赛,大家都基本满篓而归,带着劳动的果实大家下山来到荣获“全省工人先锋号”的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参观制茶和品茶,感受到苗岭雷公山浓烈的茶文化魅力和韵味。
茶叶是雷山县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以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无污染的独特气候,所产茶叶“色鲜味美、醉香可口”而蜚声海内外。通过当天的采茶、访茶、看茶、品茶,使我们不仅体验到每一杯茶都来之不易,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而且对雷山的茶文化也加深了了解和印象,看到了依托茶产业振兴乡村的希望。
时至傍晚,我们来到距县城20公里、位于雷公山半山腰上的全州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雷山县丹江镇乌东苗寨考察美丽乡村建设。站在寨门前眺望,只见寨子四面环山,古木参天,绿荫葱郁,山清水秀,苗家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序。整个寨子在夕阳的照射下,雾气氤氲,炊烟袅袅,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画卷舒展在眼前。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07户、500余人,全部为苗族,乌东按苗语意译为“漂在水上的村寨”。走进寨子,小桥流水,清亮透彻,桃红柳绿,幽径的青石板与鹅卵石路四通八达,干净整洁的苗家屋舍,绿树成荫的村寨田园风光,热情好客的苗家人笑脸相迎,让人仿佛进入了陶洲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我们沿着小溪边的步道拾级而上,看到古朴的苗家楼院日不闭户而敞开着,玲珑的风雨桥横跨在小溪上,古老的水碾房因枯水在默默歇脚,村中鹅卵石铺就的芦笙场展示着苗族的图腾历史文化,偶遇村民在房前屋后的田间菜地劳作播种,也有孩童在溪中捕捉嬉水,悠然自得,十分惬意,让居于喧嚣城里的我们,顿感寻觅到了心仪的乡愁。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我们在村接待中心品苗家长桌宴,出产当地高山的冷凉蔬菜和米饭,醇香的苗家米酒,让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感受到了地道的苗族风味,陶醉于苗寨的风土人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