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年11月25日

○ 雷山县第三小学 李德莉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时代发展过程中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对搬迁子女的教育倍加重视,为此需要对安置点学校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寻求教育对策,为安置点学校学生提供良好教育,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现状;教育质量;对策

引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主要面向搬迁群体子女,安置点学校建立意义深远。但实际中,安置点学校建成时间短,对学校投入不足、师资配备不均等问题存在,这些因素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及安置点学校实况来进行分析,探索安置点学校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的意义

扶智是脱贫的重要举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势在必行。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在安置点学校建设方面提供了政策、规划、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使其配套学校教育可以得到发展,以此来满足搬迁群体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及条件,使孩子得到教育培养,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行为习惯存在问题

生源来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山区,在搬迁前环境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家庭对教育关心程度的差异,致使学生在行为习惯及学习意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主动性差、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出现畏难、退缩、厌学等情况。

(二)学生适应新环境能力差

学生来自不同的乡镇,地区口音差异,导致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存在困难,甚至有的听不懂教师讲话,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由于原来学习和生活环境原因,家庭和学校教育要求不严,造成学生存在很多不良习惯,导致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师资队伍薄弱

安置点学校的建设,师资力量属于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对现有的教师资源进行科学整合、统筹、调配,但实际中仍然存有着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其主要表现为:教师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够合理,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成效不明显,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的对策

(一)家校通力协作

学生是否健康成长,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发力。首先,在学校教育中,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教育规划和拟定教育策略。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其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自身言行举止的潜移默化影响,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耐心与孩子沟通交流。最后建立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流方法,加强信息互通、沟通合作,合力教育。

(二)营造育人环境

在学校教育中,学校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以此来消除学生对周围环境的畏惧,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还应加强重视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要求,进而实现提升教育效果的目的。

(三)强化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同学校成长关系重大,需各方力量加以解决。首先,建立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长期根植安置点学校工作。其次,形成模式,通过团队引领、集团办学、师徒结对、协同创新等形式,全方位补足补齐教育教学短板弱项。最后,能力培训,全面加强安置点学校教师业务能力、综合素质。

四、结语

文章从多个角度剖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现状,探索解决策略,结合课改要求,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家校共育领域积极探索,期盼能为推动教育改革健康前行。

参考文献

[1]魏爱春,李雪萍.易地扶贫搬迁中抗逆力动力机制的建构——基于渝东M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考察[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37-45.

[2]高鹤.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支付服务建设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山西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9):109-111.

[3]肖菊,梁恒贵.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保障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9,(7):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