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 军 冉 勇 摄影报道
11月28日,黄平县重安镇种桑养蚕产业现场观摩会暨桑园管理培训会暨全镇2024种桑养蚕工作总结会召开。
重安镇现有桑园2463.5亩,涉及农户177户,2024年共养殖7批蚕茧,232张蚕种,收购蚕茧15717.7斤,产值447954.45元。
这是全镇矢志不渝抓桑园,凝心聚力抓项目,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不断提升服务,全力促进种桑养蚕高质量发展结下的硕果。
从无到有 由小变大
2018年初,时任重兴村计生专干的朱正霞,听到村级计划发展桑蚕项目时,她的心中播下种子并开始萌芽,因有孕在身不便行动。
2019年,产假结束的朱正霞到岗,种桑养蚕的心思再次活泛起来,她把种桑养蚕计划提上日程,在与家人及好友沟通取得支持后,她行动了。她只身前往遵义、罗甸、广西、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学习回来并开始流转土地。
2020年,朱正霞种植了70亩桑树,也是种桑养蚕的第一年。
2022年,经过3年的探索发展,重兴村的桑园不断扩大种养殖规模,以村合作社的方式带动村民一起种桑养蚕,桑园达到300亩。
2023年,重安镇的种桑养蚕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重安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71万元,建成桑园610亩、小蚕共育基地建设1个、养蚕棚979平方米。第一批发展种桑养蚕产业16户,全年养蚕6批次78张,共计收入21万元。16户养殖户无一失败,成效立竿见影,农户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意愿非常强烈。
2024年,重安镇把种桑养蚕产业定为镇域主导产业,继续申报了种桑养蚕项目,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80万元,新建桑园1853.5亩、小蚕共育基地1处、养蚕棚227平方米。同时申请了东西部衔接资金181万元,建设蚕茧收茧站1600平方米,大蚕共育室2100平方米及管理房设施。
大干快干 立竿见影
2024年3月,决定发展养蚕产业金龙村村民王威,分别给在外地打工的父亲、哥哥、弟弟弟打电话:“现在有个好项目,你们赶快回村。”
从4月到6月,王威团队都风雨无阻,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困了就睡,醒了就干,开荒地、除杂草、种桑树。3个月时间,他们总共种植了356亩桑树。
王威团队今年试养了两批蚕,收入1万余元。
邰石艳是清水江村党支部书记,是清水江村种桑养蚕项目负责人。2024年,她带领村集体合作社种植了20亩桑树,一边上班一边试着养蚕,一边学一边养。从7月至10月,清水江村共养蚕了4批(1批1张蚕),总产值11366元,收益6069元,集体经济收益2000元。
在邰石艳的带动下,现已有3名村民报名种植桑树15亩。
邰石艳决定整合村里闲置的零散土地,明年新增30亩桑树种植。
望坝村党支部书记王龙保信心更足,他的信心来源于这两年的成效。
望坝村的养蚕之路始于2023年,养殖了15张蚕种,产值1350斤,收入3.78万元。2024年,共养蚕75张蚕种,收入达到18.4875万元,其中带动本村闲置劳动力增收9.595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23万元。
2025年,望坝村桑园种植规模将达500亩,预计收入31万元左右。
一种模式 两个放心
11月28日清晨,阳光洒满重安镇的大地,重安镇党政班子成员、各村支书、第一书记、各村种植户一行,踏上了实地学习的旅程,也是开启全新种桑养蚕的开始。
大家来到了马场村小蚕共育室。马场村作为种桑养蚕的示范村,其小蚕共育技术的发展将引领全镇种桑养蚕产业得到质的飞跃。
马场村的小蚕房建设面积共计516平方米,单次可催青1500至2000张蚕种,一二龄小蚕共育可达到600至800张,三龄小蚕可育种300-400张,将成为全镇、全县蚕种的重要保障基地。
马场村种桑养蚕负责人朱正霞介绍,通过养殖人员培训和学习,今年共育室培养了3名专职小蚕共育人员。通过公司带头示范,带动了当地养蚕产业的发展。
“今天在这里,向大家主要传达一个信号:‘十天养蚕模式、技术和销售放心’。”黄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重安镇党委书记向新华说,“十天养蚕模式”是指从这里领走四龄蚕,喂养十天后就能结茧;“技术放心”是指重安种桑养蚕有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的专家全程提供技术支持;“销售放心”是指建成了蚕茧收购站,养蚕合作社与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总之一句话,大家放心大胆干!
谈到2025年发展时,重安镇镇长杨松表示,将继续加大种桑养蚕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力争实现桑园面积、蚕茧产量与蚕农收入的“三个增长”。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