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肇兴侗寨社会治理探析 2025年07月02日

□ 李家禄

在黔东南有一个神奇的存在,就是寨子。“侗乡第一寨”肇兴,珍藏着侗族大歌、琵琶歌等民族文化瑰宝,良好的乡村治理和经济发展成效,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2025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在肇兴信团鼓楼,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交流。大家争相向总书记讲述近年来村寨发生的可喜变化。“习近平表示,看到侗寨保护得那么好,侗族群众生活幸福,感到很欣慰。他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在侗寨鼓楼与村民代表亲切交流,听取群众意见?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千年侗寨,在乡村治理中传承了什么重要文化内涵?

一、千年肇兴侗寨理想社会的目标导向

侗族人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核心就两个字:和谐。其和谐社会目标分为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创世歌》“天有日月星辰,地有万物生灵”,强调天地生灵平等友好;人与人和谐相处。老人以歌谣教训子孙团结友爱,是为侗寨丰富民族文化之一部分;人与自己的和解,以平和练达的修为,达成内心的宁静。和谐平等的文化深入侗家人基因,成为精神内核中最重要因素。

二、肇兴侗寨以礼乐为主要内涵的乡约治理文化

深入探究构建肇兴侗寨和谐社会的治理文化内涵,其实质就是礼乐文化。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文化是如何发挥社会教育和治理方面的功能,使千年侗寨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目标呢?

(一)肇兴侗寨的乐教民族文化,构建和谐千年的族群社会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中的乐典,内容与形式影响到侗寨生活的方方面面。《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谐文化样本“侗族大歌”,记录侗族的历史变迁、生产生活、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百科全书”。3月17日下午,肇兴侗寨举行隆重的鼓乐盛典,村民载歌载舞,迎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考察。一是以乐教文化培养人们道德素养。侗族人民常言“饭养命,歌养心”,音乐歌舞伴随侗家人一生,成为生命之重要内容。孩子长到五六岁,被要求跟歌师学歌。初始唱童声大歌《小米歌》《螃蟹歌》,随着年龄增长,演唱歌曲难度不断增加,内容逐渐繁复。音乐歌舞作为知识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侗族人民朴实、勤劳、有文化、有智慧”,是对侗族人民的极大赞扬和鼓励;二是以民族音乐教化确立社会道德规范。侗家人将生活编成歌谣传唱,一代一代传唱的山歌,包含祖辈的生活总结和对年轻人的告诫与希望,成为年轻一代的教导和示范。如侗歌中《敬老歌》《孝顺歌》等。琵琶歌富含教育内容,其中《晚辈要把老人敬》:“晚辈要把老人敬,酿出好酒敬老人,好饭好菜老人先,莫让老人受饥饿,老人健康才是福,子孙万代乐呵呵。”以侗歌为载体的道德规范教育,让侗寨村民严守规矩,谨言慎行,使乡村治理呈现良好的效果。三是乐教文化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在音乐风俗教化下,侗歌在族群的道德构建,矛盾纠纷的处理和排解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要的是教育引导作用,通过日常礼俗歌,让人们懂得不同的社会礼仪规范和道德原则,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幸福生活。其次是劝诫化解矛盾的作用,侗族专门有化解各种矛盾的劝和歌。肇兴侗寨的传统歌队,听闻哪家出现矛盾,专程登门唱劝和歌。借用古今事例,劝诫夫妻或邻居双方珍惜缘分,和睦相处。侗族民间流传《奉劝街坊邻居们》歌:“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好近邻,和和气气来相处,邻里和睦万事成”。黎平、锦屏、天柱等县积极推动双语普法教育,将法律知识编成侗歌传唱,教育群众。游客到天柱三门塘侗寨旅游参观,常会听到群众演唱法律和家风家教内容的侗歌。由此可见,传统侗歌依然在现代村寨治理中发挥和睦乡里、化解矛盾的积极作用;四是以音乐歌舞文化兴盛作为幸福社会的重要标志。《毛诗选》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欢乐节日里,侗家人载歌载舞,与亲友共享幸福生活。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当我们穿行于苗乡侗寨,到处歌舞升平。老百姓用歌声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既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侗寨人的生活日常。

(二)礼制文化成为千年侗寨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

一是从自然习俗走向礼制文化,体现了侗寨传统治理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侗族传统乡村治理在寨老主持下,由全体村民共同议定村寨重大公共事务。修建专门用于讨论公共事务场所——鼓楼。鼓楼建成,基本确立了侗寨鼓楼议事制度:有了一个固定且庄严肃穆的会议地点;确立了议事的体例与基本规则,寨老主持,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参加的对村寨重大公共事务进行讨论,共同作出决策和承担责任的机制;确立了对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对违反村规的村民进行处罚,或抵御外敌的暴力机制。二是从乡约制度迈向现代法制文明,侗寨社会治理的进步性体现。首先,鼓楼议事的乡村治理体制确立后,鼓楼就拥有几个基本功能:是侗寨和侗族族姓的标志;是侗族群众休闲社交的场所。是接待宾客和商议公共事务的场所。重要客人到来,先邀请到鼓楼见面,交流对谈;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鼓楼上珍藏的鼓,既是信号,也是非常庄重的祭祀礼器。鼓楼还是祭祀的重要场所,每年“祭萨”节,侗寨村民在鼓楼广场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演唱《侗族远祖歌》:“神圣的祖母啊,你是这深山的阳光,坛里的白石多亮啊,表明你没有离开众人的身旁。坛外的古树多葱茏啊,你的福荫庇护侗乡的四方……”肇兴原住居民以陆姓为主体,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取名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等五团鼓楼,以“仁义礼智信”命名,借鉴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道德思想。多民族历史长河中,实现了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大融合;其次,以乡约为基础的道德和法制规范不断演变。侗寨社会治理内容和形式从早期的自然形成过程,到后来逐渐融入时代内容,并不断演变和丰富。第一个阶段,是族群社会自然治理时期。侗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留下来的道德习俗和社会规范很多,以自然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以款约为载体的侗族习惯法。款约组织既是侗族社会组织及治理体系,也是侗族思想道德及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第二个阶段,乡约治理文化逐渐替代侗寨自然习惯法下的民间自治。乡约是传统社会乡民基于一定地缘和血缘关系,为某种共同目的设立的生活规则及组织。宋代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教化人才,变化风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南宋时期,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王阳明主政江西,颁布实施《南赣乡约》,对“乡约会”组织机构、负责人职掌、礼仪制度等作了详细规定。学者吕坤提出了《乡甲约》,为后世“保甲制度”为载体的乡村治理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三个阶段,通过对民间款约和乡规民约的重构与创新,逐渐走向现代法治社会。侗寨从朴素的乐教风俗传统走向礼教文化;从自然道德走向乡约治理,发展到现代以法制为基础和准则的“乡规民约”。说明侗寨款约制度是一个开放系统。以法制为基础的村规民约,将民间自治、法制和德治三者结合起来,创造了中国基层治理的典型范式,是一个伟大的制度创新。

大家的事情大家议,公共事务众人办。阳春三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肇兴侗寨,就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发展等,与村民代表进行亲切交流,并作出重要指示,为贵州和黔东南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实践价值和重大历史意义。总书记和群众坐在一块,聊在一起,亲切交流,体现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肇兴的重要讲话精神,必将在中国乡村治理文化上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在未来中国基层治理中发挥极端重要的指导和资鉴作用。

(作者系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