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以改革创新之力推动文化遗产释放时代价值 —— 以锦屏文书保护传承利用为切入口 2025年07月02日

□ 张继渊 王芳焯

改革创新精神不仅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和事业,也同样贯穿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全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鲜明宣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意志,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

近年来,锦屏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有缺陷、传承体系不健全、开发利用程度低”等突出问题,以锦屏文书保护传承利用为切入口,完善并以保护性保护、活态性传承、创新性利用“三个机制”为抓手,推动文化遗产充分释放文化价值和经济效能。

一、建立系统性保护机制

聚焦抢救保护这个基本前提,探索锦屏文书系统性保护机制,通过制度监管、社会参与、数字技术、申遗联动等保护体系建设,实现其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保护。

(一)强化制度监管保护体系建设。一是建立锦屏文书保护运用工作联席会议常态化机制,探索多部门多领域协作开展统一监管,加快提升锦屏文书制度化保护水平。同时,探索推进锦屏文书研究中心提级升格,更好推动锦屏文书保护传承工作全局性、方向性重大问题解决和有关事项研究。二是建立监管机制,结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联合开展保护督查专项行动,着力推动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加快构建锦屏文书大保护格局。

(二)强化社会参与保护体系建设。一是优化锦屏文书社会征集模式。组建锦屏文书藏存信息员队伍,深化宣传、联络、动员锦屏文书征集工作,争取每年开展一次以上锦屏文书征集人员业务培训,做好民间遗存锦屏文书的全覆盖资源普查。二是探索锦屏文书原地保护模式。依托“一书一令”,结合锦屏文书的归户性,在河口、平略等乡镇开展村级、家族陈列室建设试点,适时向农户发放锦屏文书存放柜,探索实施原地性保护。三是创新锦屏文书社会宣传模式。依托“6·9”国际档案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农历“六月六”晒契晒谱习俗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乡村集镇进行宣传、讲解和展示,营造全社会参与保护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数字技术保护体系建设。一是完善锦屏文书修裱扫描提名一体化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升锦屏文书修复修裱、扫描拼接和目录题名的能力水平。二是健全锦屏文书数据共享共建机制,建立方便快捷的数字化电子系统典藏信息库,通过鉴定后逐步实现对外开放。三是建立锦屏文书电子数据异地备份机制,利用中央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资源,借助其他地区先进的科学管理和安全防范技术加以保护。四是建立与黔东南州各锦屏文书保护重点县统一协作联动工作机制,争取全州档案系统将完成数字化后的锦屏文书纳入锦屏文书特藏馆数据保管和备份。此外,积极开展档案开放鉴定,用好凯里学院已建成的锦屏文书全文数据库和各级档案馆数字化电子系统,向办事群众和专家学者等开放查阅渠道。

(四)强化申遗联动保护体系建设。聚焦锦屏文书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通过申遗将锦屏文书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度保护体系。一是建立锦屏文书省、州、县三级申报联动机制。整合各级各类资源要素,推进申遗工作有力有序、高质高效。二是建立健全锦屏文书申遗文本联合编制机制。主要采取“本土专家+高校专家”的形式,与中山大学、凯里学院等高校学术队伍联合组建申遗文本编写团队,完善锦屏文书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基础性工作,精准总结提炼锦屏文书的唯一性、独特性和世界性。三是建立健全锦屏文书申遗对外宣传推介机制。探索建立“本土专家+业内学者+多元媒介”的宣传模式,多渠道组织稿件在《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等权威刊物上刊发锦屏文书价值阐释文章,用好“锦屏文书”微信公众号传播载体,加快拍摄制作申遗汇报宣传片,为营造申遗氛围宣传造势。

二、建立活态性传承机制

(一)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一是加强锦屏文书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建立锦屏文书人才成长激励机制,推动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党校联合开设“锦屏文书进校园、进课堂”特色课程,各行业领域每年开展主题培训1次以上。二是加大从事锦屏文书专业研究人才引进力度,加强锦屏文书保护传承人才储备,提升保护利用人才业务技能水平,并予以一定资金补助奖励,有效解决人才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等突出问题。三是积极与高校、职院、企业等进行合作,建立锦屏文书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育机制。设置锦屏文书保护传承利用专项资金和研究课题,建立人才队伍奖励和表彰制度。

(二)完善宣传展示机制。一是积极融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省特色档案展示活动,全方位打造锦屏文书主题展览展示平台,进一步扩大锦屏文书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争取申报2025年度和2026年度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项目,完成锦屏文书特藏馆提档升级改造,争取在州级及以上开展锦屏文书申遗专题展览。三是在图书出版、专题报道、视频宣传、文创融入等方面上持续发力,讲好锦屏文书故事,持续掀起对内对外的宣传热潮。

(三)完善社会融入机制。一是将历史文脉的梳理推介和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本地化、定制化、生活化的融入和展示,切实将锦屏文书文化元素、传承理念、精神内涵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融合展示以锦屏文书为核心的木商文化元素,丰富城镇文化内涵。二是开展锦屏文书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等活动,宣传宣讲锦屏文书中蕴含的重信守诺优良传统。结合开展“6·14 信用记录关爱日”系列宣传活动,扎实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三是注重社会治理经验汲取,搜集整理锦屏文书中“村规民约”“族规家训”和“婚丧领域”移风易俗的碑刻和契约,深化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俗改革。

三、建立创新性利用机制

(一)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锦屏文书为重点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开发文创产品,提升文化内涵,提高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体抓好“六个一”,即推出“一组短视频”。结合已经成功推出的《中国影像方志·贵州锦屏篇》《锦屏文书》《契约背后的故事》等纪录片原有素材或者新拍摄相关视频,做好重点宣介选题策划,充分利用各类短视频平台进行对外推介;推出“一曲文书歌”。加大锦屏文书文化节的主题曲《锦屏文书·绿色春秋》进行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全县干部职工、中小学生和文艺爱好者的传唱度;推出“一个好基地”。充分利用锦屏文书特藏馆,打造集锦屏文书展示展览、文化教育、学研培训、文旅结合于一体的示范基地;推出“一套解说词”。结合申遗工作需要,修改完善“锦屏文书特藏解说词”,推动解说宣讲规范化、专业化、时代化;推出“一本普及书”。完成《锦屏文书知识宣传册》的编审印制,将其作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以及中小学生素质课堂的“本土教材”;推出“一堂学习课”。结合中华书局“籍合学院”录制的慕课线上课程《锦屏文书的整理》,将其纳入全县党员干部党校学习培训的视频教育培训,并在新媒体平台上定期播放。

(二)推动生态产业焕发活力。充分利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贵州锦屏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系统”文化品牌,积极向上级农业、林业等上级部门争取项目,探索在平秋镇建立保护核心区,创建林下种植小米基地,加快“林粮间作”经济模式复兴与推广,探索传统文化拓宽增收路径。聚焦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在林种结构调整、发展林下种植、壮大果品产业上做文章,让其多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推动科研阐释转化利用。探索锦屏文书在转化利用工作中的方法路径,推动科研成果应用到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中。讲好“六个故事”,即依托“木材流动”讲好锦屏“对外开放”故事,在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上找好契合点;依托“契约精神”讲好锦屏“诚信和谐”故事,在移风易俗、法治教育上找好契合点;依托“林粮间作”讲好锦屏“生态文明”故事,在绿色发展、生态产业上找好契合点;依托“文字下乡”讲好锦屏“教育强县”故事,在优质教育、树立品牌上找好契合点;依托“多元文化”讲好锦屏“民族团结”故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上找好契合点;依托“契约书法”讲好锦屏“传统文化”故事,在素质教育、文书教化上找好契合点。

(作者单位:锦屏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