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1月04日

为了群众搬出大山

—— 记锦屏县河口乡锦来村驻村干部覃义安

本报讯(通讯员 王芳焯) 覃义安是锦屏县河口乡水利站的一名工作员,2017年3月组织安排他到河口乡锦来村驻村,2019年担任前沿指挥部副指挥长。

锦来寓意“锦凤来朝”,原本多么美好的名字却被深度贫困的帽子夺去了光彩,一直以来都是偏远、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该村辖锦来、乌沙、党样、乌什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共计166户704人,其中贫困户101户45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4.34%。全村以苗族为主,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种植养植和劳务输出。

在三年多的驻村岁月中,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乌什自然寨整组搬迁的那些事。乌什住户分散、耕地稀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群众长期以来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村中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由于没通硬化路,外出到乌什码头2个多小时,到村里办事要步行1个多小时。“晴也不是,雨也不是”,出行难、办事难成为制约此地发展的最大瓶颈。

结合乌什的自然、交通及生活条件,经过前沿指挥部综合研判并向上请示,乌什符合“五个一批”整村搬迁的标准。要整寨一下子搬出世代居住的故土,其难度可想而知。恰巧他的9户帮扶对象都是在乌什,刚开始前沿指挥部去做思想动员,整个自然寨只有3户愿意搬迁。

“搬走了我的山林土地怎么办?”“搬到城里我们吃什么?怎么生活?”“城里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怎么能适应?”

如此一大堆问题接踵而至,意见最大的是覃义安的帮扶对象吴礼清,因为他刚起了新房,搬迁拆房划不来,一说到搬迁立马拉着脸冲我吼道:“打死我也不会搬!”。

为此,覃义安独自一人三番五次步行前往村里,不厌其烦挨家挨户地摆事实、讲道理,把易地移民搬迁“五个体系”建设、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等搬迁政策讲明讲透,逐项细算交通账、收支账、发展账,群众渐渐地打消了顾虑。最终,乌什自然寨10户42人带着故土难离的不舍与牵绊,于2018年6月先后搬进了县城的大公田移民安置点。

领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天,吴礼清在电话那头激动不已:“老覃,我家6口人住进了120平方米的大房子,谢谢你当时做通我的思想工作,否则我会后悔一辈子。”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对于村里没有搬迁的自然寨,覃义安聚焦扶贫政策,努力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实施“三改”“危房改造”及透风漏雨整治等工程,补齐“两不愁、三保障”民生短板,着力改善居住环境。截至2019年底,三个自然寨新建村级人饮工程正常投入使用,结束了排队挑水喝的历史;开挖产业路2条2.5公里,完成锦来党样至加池4组“组组通”公路0.8公里;实施中仰至锦来通村公路安全防护栏建设;完成串户步道硬化2350 米;完成太阳能路灯安装200盏;全村动力用电、4G网络及电视网络全覆盖;建成卫生室1栋、寨门2个、风雨长廊1座、停车场2个、活动广场2个、戏台1个……一大批项目的落地使得村容寨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同时,在产业发展方面,紧扣“一乡一业”的战略定位,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组织形式,因地制宜发展魔芋种植50亩、生姜种植10亩,覆盖全村贫困户。2020年发放劳务费4.3万元,出售生姜0.4万斤获利1万余元,还预留0.4万斤当姜种。另外,以“三变”资金量化入股301万元注入县级平台公司,2020年分红11.36万元,户均增收1119元,实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分红、年年有收益”。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好日子还在后头!在这场任务艰巨的脱贫攻坚收官战中,我的9户扶贫对象都搬到了县城安置点,实现了“住进新房子、搬出好日子”。而现在锦来旧貌换新颜,水路电网讯一应俱全,实现了“迈步小康路、过上新生活”,“锦凤来朝”的美好愿景近在咫尺。

--> 2021-01-04 —— 记锦屏县河口乡锦来村驻村干部覃义安 1 1 黔东南日报 c150307.html 1 为了群众搬出大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