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1月05日

优洞之美

秋天红叶

○ 通讯员 龙春兰

我以为,我要写天柱县高酿镇的秋景的话,应该是类似圭大千年银杏树或地良古村落等等,没想到居然先写了优洞。

优洞距离高酿镇15公里左右,在凸洞村附近开始爬坡,弯弯曲曲沿着山谷一路向上,达到山顶后就在一座又一座山巅间辗转穿行。

去年11月,随着枫叶渐渐泛红,天柱的天气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久违的阳光,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念大自然的芬芳。这个月因工作需要,我连续两天来到优洞,阳光明媚的天气下村工作是一种享受。来到优洞,我深深陶醉于优洞的美景了。

沐浴着暖暖的秋阳,行走在优洞的通村水泥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老乡栅栏内的青菜、蒜苗在阳光下绿得耀眼,这些没有化学肥料污染的原生态蔬菜,一看就特别惹人喜爱。田野边一根根浅紫色的芦苇随着微风轻摆着身姿,远处的丘陵上是零零星星的木楼人家,门前的稻田正在翻犁起垄,门前屋后的枫树是最美的风景了。那渐黄渐红的叶儿似满树繁花,在比爱琴海还要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是那样的熠熠生辉。我忍不住掏出手机,上下左右随拍一通,感觉还拍不够,我又慢慢爬上老乡饲养生猪的木棚上拍了几张,这才恋恋不舍地继续往前走 。

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继续向前,在一个叫坝脚的山凹转角处,我看到了一棵柿子树,光秃秃的枝丫苍劲有力,令人振奋的是满树的枝条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像橘色的灯笼,似红色的宝石,黄里透红,红里透橙,满满的成熟感。虽只是相望,但可以想象那又柔又软的手感,那又甜又酥的口感。

这个山凹有五六户木楼人家,但没见一个人,寨子中间是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弯曲,但很洁净,忍不住好奇,我沿着斜坡顺路而上,百余米的样子,在两座山峰的接轨处,有一大片茂密的竹林,苍翠、幽深、清爽。竹林左侧是一条石块铺成的古道,向远处的山脚延伸而去,看不见路的尽头,望得见的是老乡的屋檐。很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真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啊。

再往前的路上,一位大娘拄着拐杖伫立在房前,似在翘首期盼离家的孩儿,又似观看这一拨拨的行人。我上前叫声大娘,想找大娘要个口袋,我想待会把优洞这美丽的秋叶带几片回家做书签。大娘热情地招呼我进屋吃晌午,真心谢过大娘。少许片刻,大娘给我拿来了口袋,还装了好几个橘子,说是太阳天,容易口渴,带个橘子可以解渴。我很感动,我与大娘初次相见而已,大娘却待我如亲人。

天晴好晒谷。从寨子走出来,在一个议事院坝场,一个年轻的妈妈在翻晒着稻谷,她三岁左右的女儿坐在旁边的木材上,浅紫的衣服,淡蓝的发夹,大眼睛圆脸蛋,清秀极了。征得孩子母亲同意后,我给小姑娘拍了张照片,同伴看了,立刻赞到“这孩子的眼睛会发光嘞。”是的,小姑娘甜甜的笑容,清澈的眼神,干净得像天上的云朵。

很想看看优洞的全景,同事却告诉我用肉眼是看不到优洞的全景的,因为优洞是全镇36个村居中人口仅次于地良的第二大村,优洞人多地宽居住分散,13平方公里,2000多人,有30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寨,但没有一个集中连片超过30户的寨子。走不完的优洞,看不遍的优洞,真是个神秘的村庄。

我,只到了优洞一隅,却看到了如此多的美景。我忍不住把刚才拍的照片发了几张给远在深圳打拼的伍哥,因为他的家在优洞,虽然,我不曾见过他,我也不知道他家究竟在哪,甚至,我忘了我是怎么有他微信的了。只是,九月时他看到我发的关于贫困大学生救助的朋友圈后果断出手资助了这个贫困生1万元,把我和孩子感动得一塌糊涂。

伍哥收到我的图片后回复两个字:乡愁!

短短两个字,道出的全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思念与牵挂。

是的,故乡是令人魂牵梦萦的,更何况优洞是这样一个远离了红尘的喧嚣和浮躁,古朴、宁静、美好、温馨的村落。

--> 2021-01-05 1 1 黔东南日报 c150455.html 1 优洞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