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委宣传部干部 刘睿
我叫刘睿,是凯里市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2014年初春的一个下午,我跟着同事们一起到凯里市开怀街道棉塘村去看望自己的帮扶对象。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贫困户这个群体。
我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地震撼到了:昏暗的房间,空空的堂屋带着丝丝凉意,一块木板上面堆着一些衣服和一床棉絮,那晚我失眠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的脑海里一 直充斥着一个问题:究竟要怎样才能帮助到他们?
送钱送物只是权宜之计,让他们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才是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苗族传统节日,我突然发现当地妇女的衣服上绣着许多精美的图案。他们自豪地告诉我,这是自己绣的。那一瞬间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不就是我一直寻找的“渔”吗!
我给女主人找到她的第一份工作——给一家服装店做绣片。在这里,女主人的刺绣技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后来,随着凯里市行政村区划调整,我所在的单位帮扶村调到了隔壁塘寨村。
单位领导找到我说,村里有很多会刺绣的妇女,希望我给她们找一些刺绣的活路做,增加她们的收入。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因为通过一年多的扶贫,我已经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发展苗绣产业,走一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扶贫道路。
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笔订单就出了问题。一些妇女的刺绣技艺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还有一些绣娘没有按照企业提供的图案去做,大部分绣片被退了回来。有的绣娘不解地说,企业的图案不好看,我们就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图案做给他们。
我决定从培训入手,以市场要求为标准对绣娘开展技艺培训。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培训经费从哪里来?在最初向几个相关部门求助无果后,我突然想起曾经因工作接触过的“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抱着一丝期望,我拨通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公益项目部负责人的电话,没想到她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牵线下,绣娘们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制作一批苗绣封面笔记本。当绣娘们捏着红色的百元大钞开心地笑着,我的内心也激动万分。
这次成功的订单,坚定了我发展苗绣产业扶贫的信心。我特意带着一些骨干绣娘到了北京、深圳、杭州等地方去开阔眼界,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一些苗绣创意产品不断涌现,并得到了一些国际品牌的关注。巴黎欧莱雅公司、华语影视周主办方等企业和组织也向我们采购了会议专制礼品。
随着时间的推进,参与到项目中的村寨数量从最初的3个变成了17个,绣娘人数也从几十人增加到了数百人。随之而来的是工作量的不断增加,但是我们没有抱怨,五年来,我们为项目村寨争取订单数十万元,参与的绣娘每年收入从二三千到七八千元不等,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