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莉 王佳丽 潘皇林
人物名片
吴菊香,苗族,天柱县地湖乡永光村人,阳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80年开始从事阳戏戏剧表演,并在本县开展阳戏传承活动,现被聘为天柱县歌舞团的戏剧表演编导老师,多次荣获州、省、国家级表彰,被授予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天柱县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天柱县地湖乡是属于贵州省“飞”入湖南省的一块省级飞地,贵州群众和湖南两地群众混居此地。为了促进彼此的感情交流,当地群众经常会组织一些集体娱乐活动,其中观看阳戏就是大家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
“我们苗族、汉族同胞一起生活在这里,地湖人走出去不论是湖南的还是贵州的,都会说自己是地湖人,大家很团结。”记者在天柱县非遗展示馆见到了阳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菊香,她向记者介绍起了阳戏的历史。
阳戏于清朝道光年间由湖南黔阳传入天柱,至今约有160年历史。阳戏的表演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其传统剧目内容多为颂扬自由恋爱,抨击封建礼教,宣扬善恶报应、揭露假、丑、恶,披露人间苦情。新时代的阳戏多为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
说起自己的学戏之路,吴菊香说可谓是一波三折。
因其叔父是阳戏队的演员,7岁起吴菊香就对阳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到过年的正月间,阳戏队是最忙的,一直要唱到正月二十八。从小学三年级,我就跟着叔父一起表演阳戏。天天赶场子,去这个村表演完了就要赶路去另外一个村,一个正月走下来,鞋都能磨坏一双。”吴菊香回忆起学戏的经历,感叹虽然辛苦但却乐在其中。
“如果你再去唱戏,我就把你的腿打断!”当吴菊香正在想象着自己以后能够成为当地的名角儿的时候,因封建思想的束缚,吴菊香的父亲坚决不同意女儿再唱戏了。
“父亲觉得女孩子唱戏不好,母亲虽然心疼我,但是也不敢多言。”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孤立无援。难道就要这样放弃自己热爱的阳戏表演了吗?吴菊香一遍遍地问着自己。
“我不会放弃的,我一定要向父亲证明女孩子唱戏也能闯出一片天。”父亲的反对,不但没让吴菊香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她要学习阳戏的决心。
1982年,吴菊香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天柱县文化工作队从事戏剧表演工作。
“我记得那时我们经常去村里演出。有一次回到了我的老家永光村演出,当时村里的左邻右舍都来看戏,我还挺紧张的,但是在人群中我看见了父亲的那一瞬间,终于轻松了。”吴菊香说,那是父亲第一次来看她的演出,说明了父亲对她的认可。看到女儿通过唱戏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了真正的戏剧演员,从那以后父亲开始支持女儿的事业。
有了家人的支持,吴菊香的戏剧表演事业更上一层楼。2010年,吴菊香参加多彩贵州戏剧大赛总决赛,她表演的《小江渡口》剧目获戏剧类银瀑奖。
此后,吴菊香在天柱县歌舞团担任戏剧表演编导老师。带领学生排戏之余,她还创作了《满妹拜寿》等优秀的阳戏剧本。
“戏剧始终来源于生活,有些演员演出的时候,观众会跟着戏中人物角色的表演,而产生情感的变化。而有些演员演出的时候,观众却始终无法入戏。”无论是演戏,还是创作剧本,一定要真情实感。
戏剧不在于写出多么光彩照人的事迹,而在于写出性格独特,内心丰满的人物。舞台上有了活生生的人物,没有戏,也可以有戏。“演员只有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表演水平,才能增强地方戏非遗剧种传承活力。”吴菊香说。
唱了30多年的戏,也教了不少的学生。但是,吴菊香说她最得意的一个学生,就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杨双。
“杨双也是我们地湖乡的人,从小也感受着阳戏的熏陶。后来因为看了我的演出,喜欢上了阳戏,就来找我想跟我学戏。”吴菊香说,包括歌舞团的一些年轻学生,她们学戏只是为了完成工作,并不是真正的热爱。而杨双当初来学戏的模样,就像年轻时的自己,那份热爱之情,伴随着天赋与勤学,现在已经出师了。
“阳戏作为地方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非遗传承人吴菊香说,自己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够组建一支阳戏队,创作出、编排出更多正能量且温暖人心的阳戏,让阳戏走上更大的舞台,让年轻人也热爱上传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