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州委经济工作会指出,要全面坚持“两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好的课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并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明确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州要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百姓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共同建设锦绣黔东南。
守好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十大污染源和十大重点行业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继续打好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生态环境风险管控六项攻坚战,加快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持续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守好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增值开发生态农产品;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依托优质生态要素,发展环境敏感型产业;依托生态产业资源,构建多业态的生态产品体系。要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围绕“山的优势、林的特色、绿的潜力、游的魅力”,积极念好“山字经”,多管齐下拓展“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通道,让美丽生态成为“生态经济”,打造绿色品牌,促进生态产品增值,实现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进。
守好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健全生态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环境使用权,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完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机制。要着力补齐制度短板,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定不移地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