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田清
黔东南州是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州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更是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越是冲锋时刻,越需凝聚共识。从2020年6月开始,《黔东南日报》在一版策划和推出了“见证2020·我们与贫困告别”大型系列报道栏目。
回首由盛夏到初冬的近半年来,我和栏目组另6名记者一道深入全州16个县市脱贫攻坚第一线,记录他们脱贫摘帽的奋斗历程,见证2020年黔东南各族群众告别贫困、迈入小康的历史性时刻。
行走在苗乡侗寨,我们日夜兼程,似乎不知道什么叫疲倦,在苦与乐的奔波中,在大山行走的足迹中,践行着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和担当……
由于黔东南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因而山高路远,群峰耸立,交通不便。受大山地形限制,不少通寨公路还是土路,晴天尘土漫天飞舞,让行人睁不开双眼。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难行。越深入大山,路就越不平坦,坡度大,还很狭窄。车子顺着土路往山顶开,45度倾斜的“发卡弯”一个接一个。会车时,车辆也需慢行才能紧贴着通过。在月亮山和雷公山蜿蜒穿行,我常被颠得骨软身散,好似脱了一层皮。
就是在这样跋山涉水的采访中,我对“山大沟深”这几个字,有了更真切的理解。道路之痛,也让我感受到了苗乡侗寨山区的艰辛与困苦。
我记忆最深的一次,就是与栏目组同事舒增付、杨玉婷去雷山县达地水族乡背略村采访了。
背略村坐落在雷公山深处的茫茫大山中,路途遥远。从凯里到背略村,正常行车大概要3个小时。清早简单吃了早餐后,不到8点我们就出发了。
凯里到雷山县城全程高速,一路十分顺利。但出了雷山县城后,越往山里走路越泥泞。我往车窗外看了半天,这路怎么这么熟悉啊?同事告诉我,这是雷山至从江的321国道,我才恍然大悟。
这条路在还没有通厦榕高速之前,是黎平、从江、榕江3个县到州府凯里的必经之路,要穿越黔东南的两座大山之一的雷公山。这里的山连着山,连绵不绝,一眼望不到头;这里的路弯弯曲曲,宛如盘龙,直入云端。
7年前,我还在山区小城从江工作。没通厦榕高速前,我们上凯里开会办事,都要翻越雷公山,走321国道,250公里的路程,行车要走8到10个小时。刚参加工作时的八九十年代,公路全是土路,没有铺油或硬化。那时候基本还没有小车,出差只有坐班车,而那时的班车也是破破烂烂,车窗没有玻璃或车窗玻璃不密封,通风漏灰,冬天漏风冷得打战,夏天漏灰全身是尘土,下车后全身白蒙蒙的,只有两只眼珠是黑的。
自从厦榕高速开通后,我已经快10年没有走321国道雷公山这段路了。山还是那些山,路还是那条路,途经的大塘、桃江、永乐、塔石等小镇变化也不是很大,只是路比原来更烂了。由于途中正在修建雷榕高速路,321国道雷山段成了运送修路材料的主干道,重车大车多,压得路面坑坑洼洼,这时恰巧又下起了大雨,路面更泥泞了。
“不好,前面在施工,堵车了。”有人叫了起来,声言打断了我的回忆。
“吱——”的一声,我们的车子也在减速缓行,然后停止。
我按下车窗,探头一看,只见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排成了长长一条龙,场面十分壮观。
过了许久,有人等得不耐烦了,纷纷下车舒展筋骨。我则闭目养神,耐心等待。打了一会盹,睁眼一看,车子仍堵在路上原地不动。
“动了,动了!”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有人叫道。一瞬间,行人们纷纷上车。所有的后车头咬着前车的屁股,前车往前挪一步,后车就跟着爬一截,前车屁股的红灯一亮,后车便也踩下刹车。
就这样,车子在颠簸的泥路上走走停停。从雷山县城到背略村86公里,竟然跑了4个小时,到达时已是中午1点十分了。
而这时,我们也早已筋疲力尽、饥肠辘辘。
半年来的采访,我们于泥泞中跋涉,在困顿中穿行,脱贫路上留下了我们深深的足迹,虽然很累也很苦,但我们的精神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这里的干部群众以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高山深谷和生存困境,他们微笑面对人生,用勤劳的双手,以顽强拼搏的干劲,投身到脱贫攻坚这场硬战中。
在苗乡侗寨山区采访,我看到了贫困落后的改变,更看到了改变贫困的气壮山河!
见证历史时刻,书写历史诗篇,作为一名记者,令我骄傲和自豪的是,我参与过、感动过、思考过,这是记者这一职业赐予我宝贵的人生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