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玲 王珺 李林果
在这个阴晴不定,冷热飘忽的冬季,昨天还如春日般温暖,今天就来个断崖式降温。温暖的被窝在“抵抗”起床上班、上学的勇气,每一个靠毅力出门的日子里,颤抖在寒风里的我们,都有着相似的节奏。
冬天,是对意志的考验。火,便显得尤为重要。
火塘、火笼、火桶、火箱、煤炉、小太阳、电烤桌、空调、地暖、暖风机……哪一种取暖方式陪伴你走过童年、让你难忘,又是哪一种取暖方式让你享受舒适便捷。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伴随寒冷的或许还有对那个冬季最美好的“温暖”回忆。
火笼空中打圈转
火塘边上烤糍粑
打开70后、80后记忆的画册,每一个上学的清晨,小小的手里提着小小火笼,有方形木质的,也有圆形竹编的。“天气渐冷需要提火笼时,母亲都会早早地起床。打开煤炉盖,从蜂窝煤炉取出最上面的一个煤块,扔进两根木炭后再把煤块压上。没过几分钟,木炭就烧得通红,还‘哧哧’冒着火星。”杨女士记忆中的小学时代,那些寒冬的清晨,既冷又暖。小小的烤火笼,是隔壁邻居家姐姐用过的,在物质条件还不那么富裕80年代,很多东西都是用了再送,直到用坏。
“课间十分钟,调皮的男同学挨个甩火笼转圈,看谁甩的火花大,女同学则躲得远远的,生怕飞出来的火星溅到漂亮的衣服,溅到就是一个洞。”火快要过时,拿两个小木棍拨一拨木炭,掉下一些炭灰,火又会大一些,旁边再放一小根新炭,等它慢慢燃起来,一天下来,手脚也还算暖和。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也不是每家都有条件带火笼。教书那几年,我会叫班上带火笼的孩子顺便带上几个红薯,上课前在火笼的炭灰中刨个小坑把红薯埋上,等到中午放学时,红薯也差不多烤熟了,吃着暖和,还能节约一餐午饭。”1995年,吴老师还在黎平县乡村小教书,回想那几年,教室里的红薯味,就是冬天的味道。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提火笼也算是流行的。用过的旧搪瓷脸盆舍不得丢,加上炭灰,往踏板上一放,嗑着瓜子,一坐就是大半天。这款过冬必备神器,好比火笼的加大版,直到现在都还时常派上用场。
而在黔东南农村家庭里,厨房,既是做饭的阵地,也还用来取暖。房中一塘火,一大家子围成一圈,老人坐在中间最暖的地方,小孩在一旁打闹嬉戏。稍有区别的是,有的火塘比较高,用砖或木板加固,需要架凳子才能上去。有的则比较矮,直接在地面砌成方形。
出生在县城的刘女士,每年过年都会跟着父母回到老家,在她儿时的记忆里,围着火塘,坐着矮凳,一家人团团圆圆吃个年夜饭,就是年。“我特别喜欢在火塘边大靠椅子上玩,那是家里年纪最长的太公专属座位,孩子们也知道,到了吃饭点就必须让位。火塘的上方有一个架子,上面挂满了香肠腊肉,时不时地还会有油滴到锅里。火旺时,夹个菜熏得眼睛都睁不开。饭后,老人们在火塘旁聊天、抽烟。我和堂姐在火塘上支起铁架,刨一些火种在边上,放上几个糍粑。给糍粑翻身时,总会因为烫手把它掉进灰里,拍一拍,又继续烤。糍粑鼓起‘白肚子‘翻个身就可以吃了。”待到火种慢慢熄灭,也预示一天的结束。第二天,刨出火塘里的火种,点燃木炭,日复一日。回老家过年的时光,快乐又短暂,几天下来,自己也成了腊肉,满身烟熏味。
传统的取暖方式在如今的黔东南也能看见,只不过已不再是唯一的方式了。有了电器,农村变得干净许多,大多数火塘都被闲置或拆除。尽管如此,曾经的烟火味仍然是很多人浓浓的回忆。
火桶一躺似神仙
铁炉板上烤肉片
南方人的冬天,时常会被网友拿来调侃,“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生正气。”假如人也需要冬眠,大概,南方人都会争着“报名”。
“小时候做寒假作业,全靠火桶,坐在里面盘着腿,手冷时就放进去暖暖。爸爸还特意给我做了个和火桶一样的木板,可以前后滑动,写字、放书都很方便。就是火大的时候,容易烤到屁股。”舒女士对火桶有着特殊的情节,原因是她被火桶绑竹条的铁丝挫伤过脚,也在暖和的火桶里睡过长长的觉,还被火桶被子下浓浓的气味熏过头。
木质的火桶有大有小,竖着放两个长的木架,上面再搭上一个竹笾。而火桶,有脱鞋上去盖被子的,也有直接穿鞋摆着小凳子坐的。
“遇到火桶大被子小,你会发现总有人拼命地扯着他那一角,另一边也铁定会透风,然后又换另一个人扯,怎么都有一边透风。”现在回想起来挺有意思,那些曾经一起扯被子的小伙伴们,如今都已长大成人。
说到炉子,不得不提火炉中的扛把子——铁炉子,铁炉子烧的是煤,火旺时,整个屋子都是暖的,手不小心碰到炉管,烫得要命。
“过年灌香肠,外婆和妈妈在厨房忙,我就蹲在一旁守着,守得口水都快流出来,就期待着灌香肠的肉能多剩几块。”等到炉盖烧红,用筷子夹上一小块肥肉,在炉板中心擦几下,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烤肉,经过腌制的肉又麻又香,吃到嘴里烫得不行,花椒香久久不能散去。在小晨的记忆里,“灌香肠剩下的肉总是不够吃,夜宵买的烤肉也再吃不到那个味儿。”
到了90年代初,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逐渐用上了电火桶,相比炭火,煤炉,用电方便还干净,可费电、容易留下安全隐患也是它的弊端。
“我们听到过身边发生的火灾事故,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电火桶覆盖被子忘记关电引起的。所以用电火桶时我都特别小心,出门一定记着关电源、拔插头。”赵阿姨家里的火桶长一米八宽一米二,这个大火桶是她特意到县城定做的,除了大,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节约电,火桶到达一定温度它会自动断电,还能保温几个小时。一天下来开几次就够了,也不费电。“家里有老人,冷不得,火桶大了躺两个人都没问题,沙发还能坐几个。现在,老人吃饭都不愿下来。”
电火桶小到只能放一双脚,大到可以躺两三个人,遇上家里有客,还可直接当床。“暖是暖和,就是在里面睡皮肤容易干燥,躺久了腰疼。”直到现在,很多家庭仍然喜欢用电火桶,因为发热快空间大,全身都能暖和到。电火桶,从电炉丝线到灯管丝再到节能可控,也是倾尽全力,只为不被市场淘汰。
落地暖气花样多
智能取暖可移动
小太阳、鸟笼烤火箱、浴霸、暖风机……一时间,各式各样的小型取暖器走进千家万户,这类取暖设备最大的特点是外观小巧,价格实惠。
“去过几家粉店吃粉,我都发现桌布下很暖和,开始以为店家用的是电烤桌,掀开一看发现就是个小太阳,别说,还实用。”龙女士回到家后,把自家的麻将机搬到客厅,暖风机调成旋转模式放在桌底,盖上桌布后暖和得不行。“家里空间不大,如果再买个电烤桌或火桶的话,就会变得很拥挤。麻将桌盖上盖子可以当饭桌,搭上桌布放暖风机还可以当火烤。有客人到家里来玩挺方便,客人走了收回原位也不占地儿。”粉店老板还告诉龙女士,可以专门定制烤火架,高度大小都随你。
都说女人的衣柜永远缺一件衣服,房子也一样,再大,你都嫌它不够装。跟龙女士家一样,王女士前不久买的新房由三室改成了四室,原来进门的饭厅隔了间房,才够住。客厅饭厅两用,电烤桌也成了她的首选。“下面可以烤火,中间能当电磁炉,不用的时候还可以当茶几摆设,一个桌子三个用途,单买个茶几也要一两千。”老式的电烤桌一般是中间方柱发热,经过改良后,现在的电烤桌大多是四个方位桌柱散热,桌底还有踏板可以暖脚。方形的电烤桌高些,长形的大多和茶几类似。
在南方潮湿阴冷的冬天,取暖器还可以起到烘烤衣物的作用。“我通常用来烘烤孙子的衣服,有时接连下好几天的雨,衣服特别难干。”吴阿姨家的电烤桌中间还有一块隔板,家里宝宝的衣服、袜子放在上面烘烤一天就干了。 同时,她还购买了一款小型暖风机,放在浴室使用,“暖风机散热速度快、移动又不占地,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比较实用。”
当然,空调的出现,也让冬天变得“洋气”起来。现在的家庭,大多安装空调,而小部分的家庭空调并不用来取暖,它成了客厅一个重要摆设,“美观、大气、上档次,其实,冬天开的机会并不多,客厅大了开多久脚都不暖和,但是摆着好看呀。”市民王先生前不久网购了一台空调,用了一段时间,他又购买了一款石墨烯踢脚线地暖,“相比空调,取暖设备移动方便,家里孩子比较闹腾,取暖器可以跟着孩子灵活移动。”
到了销售旺季,走进各大商场取暖器销售区,服务员都会热情熟练地介绍,“今年新上架的一款壁炉移动地暖,有3D仿真火效果和负离子功能,既逼真又可净化空气。”目前,市场上的取暖器主要有暖风机、空调扇、扬子台式、大花盘、干衣机、远红外取暖器、反射型取暖器、电热膜等传统样式。不少取暖器新品还采用了远红外功能、陶瓷加热、LCD液晶显示、自动控温等先进技术。
相比较,年轻人爱开空调,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更倾向于使用取暖器。面对品种繁多的取暖设备,你更倾向那种方式?无论舒适型还是方便节能型,千万别忘了要安全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