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县台烈镇中心小学 杨 桂
问题是小学生探索知识的起点,小学数学将“问题解决”作为教学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以此为教育目标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展开相关探讨,希望可以在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由此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提供基本保障。
一、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通过相关教学经验总结,学生们在熟悉的问题背景下不仅能很快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且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凭借自身已掌握的知识及相关的生活经验进行问题解决,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景体验,并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一过程,教师应注重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还可在合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下,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氛围,引导其进行问题解决。例如,教师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这一课内容时,可从实际生活中学生随时可见的桌面、电视屏幕、黑板等长方形与正方形为例,通过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特点,并与周长计算相联系,使之既可通过边长进行面积计算,也可在已知周长下进行面积计算,从而明确这一问题解决的规律。多媒体教学可为学生创设更接近于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这使其在克服小学生思维局限的同时,问题即可得以有效解决。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
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对学生展开科学有序的思维引导,使其不断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由此在复杂问题中进行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取,当然教师也可通过实施情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信息转化中掌握数学语言,这无疑奠定其未来数学学习的良好基础。此外,小学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却需要教师进行问题与条件的良好呈现,切不可过于直接让学生失去观察与思考,及问题分析的过程,主要应明确数量关系,使学生可逐步掌握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由此问题得以顺利的解决。例如,在等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准确找出加减乘除的数量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既能发现问题,还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逐步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由此增强其问题解决能力。
三、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加强变式训练
小学数学教材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基础内容都是经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而进行合理选择编写,教师一定要在充分考虑到学生成长特点与学习需求下对此加以深入探索研究,在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下,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展开积极思考,并能随着所学知识的日益积累,能够多角度地进行问题解决,这一过程既要注重趣味引导,还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在加强学生的变式训练中,不仅可以做到一题多解,还能找到最简洁、最有效的解题方法,在加强思维引导的同时,还能教会学生更多的解析方法,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在“问题解决”教学中,低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分析进行问题解决,而高年级学生则需要对复合数量关系与组合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加以问题的解决。通过运用画图、列表以及线段图形分析等方法进行数量关系分析,使学生在一题多解中加强变式训练,关注学生思维水平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结语
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既可发现数学知识奥妙无穷,又能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由此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成效,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反思总结能力的提升。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典型知识内容,并更好地完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