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吴悠
“我们村通过土地流转,探索和遵循生态养殖模式发展林下养鸡,年出栏达4.4万羽,利益联结农户440户,每户增收15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9.85万元。”谈起河坝村的集体经济发展,麻江县龙山镇河坝村党支部书记杨万芳触动很大。2019年,河坝村以党建引领经济发展,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林下养鸡产业,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
近年来,麻江县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这一重大课题,立足实际,从问题入手,坚持强支部、领好路,强产业、致好富的发展措施,并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多元发展”的思路,推动全县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一个个鲜活有力的村级集体经济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麻江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画卷也徐徐展开。
截至目前,全县6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积累均在10万元以上,其中50万以上17个,占比26.9%,100万元以上8个,占比12.6%,增收成效明显。
建强堡垒,从“抓而无力”到“破题开局”。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领路人。麻江县以党支部为堡垒,大力推进“领头雁工程”,注重从农村党员致富能人中“选”、从务工经商成功人士中“引”、从返乡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招”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负责人,同时选优配强驻村干部,引领全县村集体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宣威镇基东村党支部书记李钟才就是“能人治村”的典型。以往,基东村是深度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对于村“两委”班子来说一直如鲠在喉。自李钟才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他通过联系帮扶单位申报科技项目支持,并争取到杭州市滨江区50万元的帮扶资金,全部投进村合作社发展林下养鸡和蔬菜种植。目前基东村发展200余亩的蔬菜种植基地、54栋温室大棚,一年发展三季蔬菜,一季蔬菜实现经济收入近50万元;林下养鸡项目已建成鸡舍6个,存栏“跑步鸡”2300余只……一个个实体产业逐年落地生根,村集体经济收益年年递增。
麻江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说道:“近年来,麻江县通过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库,大力选育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队伍,把真正有能力、懂经济的致富能手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并逐步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为了提升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断强化村干部、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能力提升,麻江县综合运用课堂讲授、实地观摩、讨论交流、现身说法和选派科技特派员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和储备,结合村级班子运转考察,现已储备村级后备力量527人,把真正有思路、敢作为、敢担当、事业心强、廉洁自律的人选列入村级班子后备库,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了组织基础。
创新模式,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小堡坝区占地200余亩,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在坝区发展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产业,亩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3000元到现在的13000元以上。”杏山街道小堡村支书张兴杨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账。
据悉,过去青山、小堡、靛冲三个村寨因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产业落后,是全县深度贫困村。2017年,在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麻江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三村地域相近、民俗相通、资源相同、产业相连的特点,于当年9月组建了三村联合党委。
乡村要发展,群众要致富。三村联合党委以组织联心、工作联动、产业联产、基地联建的“四联法”为抓手,坚持“高位推动有力、基层组织得力、帮扶单位倾力、驻村干部用力、村小分队给力、群众积极出力”的原则,有效整合人、财、物资源,促进三村联动发展、抱团发展、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弱村抱团发展的新路径,书写了麻江县深度贫困村的战贫奇迹。截至目前,三村先后争取到资金5278万元,通过“联合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施项目57个,发展蓝莓、蔬菜、中药材、花椒、精品水果等8000余亩,受益农户1347户4744人,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摘了穷帽子还要下力气巩固脱贫成果。三村联合党委负责人说:“我们将继续保持冲刺姿态、攻坚状态,让贫困村寨发展的后劲强起来,群众前进的脚步快起来,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近年来,麻江县为了真正实现村集体的“造血”,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各村创新思路,成功打造了一批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典范。
产业振兴,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党员不仅要带头富,还要带领群众富。”为让群众不再观望,克服胆怯心理,金竹街道中坝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支部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党员试手成功,群众接手“克隆”,让群众在脱贫路上走“捷径”。
中坝村通过建立党员示范田,凡是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党员先行先试,排除困难、降低风险后,群众再跟进,党支部跟踪和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技术。目前该村发展红菜薹200亩、花椒400亩、板栗300亩、烤烟200亩、海花草380亩、优质稻500亩、稻田养鱼400亩。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引领下,全村产业实现“多点开花”,使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以上,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同时带动了当地群众增产增收。
“麻江县充分激活各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多措并举、系统推进,增强各村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严格落实省州县三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谋划到位、方略到位、保障到位。”麻江县委组织部负责人如是说。
近年来,麻江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变“各自为阵”为“集团作战”,将大部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用于产业扶贫,构建到乡、到村、到户扶贫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全县蓝莓、菊花、锌硒米、蔬菜4大主导产业,以县农文旅产业集团公司为依托,构建“1+7”产业“航母”,着力打好“1258”主导产业“阵地战”和林下经济 “突围战”,同时秉承“工匠精神”,制定和完善蓝莓等产业生产技术标准,打破地域限制,依托供销系统、电子商务、订单收购等渠道,推动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实现农特产品销售体量攀升,以三产互动推动融合的发展理念,坚持“提一接二连三,农文旅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全县产业全新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找到“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