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杨秀涛)近年来,丹江镇牢牢把握“八要素”,扎实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发展思路,推动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通过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着力引导群众参与扶贫产业, 逐步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选择适合的产业。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持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选取适宜本土生长的乌杆天麻、笋用竹子等产业,形成百亩、千亩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
积极培训农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广大群众的理论提升。在天麻种植前、种植中、种植后,丹江镇组织村民在天麻基地开展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通过公司业务人员的点对点、面对面专业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和实用技能培训,解决种不好、养不好的问题,推动群众掌握最扎实的产业技能,真正激发群众的干事热情。
提供技术服务。专业科学、全程服务是产业发展的必要因素,丹江镇通过请业务部门、种养业专家直接上门服务,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协作机制,实现问题就地攻关、技术就地集成、成果就地转化,把技术服务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把种养技术转化成实际实践成果,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全过程。
加强资金筹措。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积极向上级申请扶贫专项资金,并通过村级合作社量化到每户贫困户,确保资金合理、规范、有效使用,保障扶贫资金真正发挥作用助推产业发展。
注重组织方式。坚持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带动农民致富。积极发挥村支“两委”、村指挥所的引领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各方力量,激发产业革命的持久动力;同时严格落实上级文件精神,重点打造特色种养业的发展思路,明确农户和贫困户在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位置,保障农民利益。
注重产销对接。未雨绸缪才能事半功倍,丹江镇在选择产业、产品销售等关键问题上始终坚持未雨绸缪,充分发挥丹江镇的生态、气候优势,在品种、生产、流通、加工、管理、销售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做到合理规范、提高品质;建立与企业的无缝衔接产销对接机制。
强化利益联结。始终坚持“机制合理、惠农增收”的理念,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合作社发动农户参与项目全过程,公司组织农技专家作技术指导及后期产品收购,通过公司保底收购的方式保证产品有销路有效益,有效解决产品销路难的根本问题,最大限度保障群众收益。
注重基层党建。丹江镇注重发挥基层党建作用、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村支部书记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政治功能,形成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增强基层堡垒关键作用,为打好振兴乡村经济产业革命提供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