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1月13日

潘盛席:

把踩鼓舞跳到了首都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莉 王佳丽 潘皇林

人物名片

潘盛席,苗族,镇远县金堡乡爱河村人,苗族踩鼓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64年金堡爱河踩鼓舞选入贵州文艺队,潘盛席与村里的其他四名队员一起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荣获一等奖,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多年来,潘盛席在苗族踩鼓舞的传承和发展中坚持身体力行,使得苗族踩鼓舞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喜爱。

“我们村里人人都会跳踩鼓舞,潘盛席老人家就是我们全村的榜样。”村支书田茂许一路给记者介绍着爱河村与踩鼓舞的点点滴滴。

参天大树掩映着,炊烟袅袅升起,鸡鸣狗吠声不断,走在爱河村的小道上,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经过蜿蜒的小道,记者一行来到了潘盛席的家中。

一进门,潘盛席就热情地拉着我们坐下,指着墙上说:“原来这里贴着我去首都跳踩鼓舞和毛主席的合影,可惜后来被小孩子玩闹扯坏不见了,哎!”多年来,潘盛席一直为没有保存好这张珍贵的照片而惋惜。

“那个年代,电视都没有。毛主席的画像也都是挂在家里,能见到真人,简直是不可思议。”60年代初,当时的田茂许还是一个孩童,听说村里有人去了北京,还能见到毛主席,整个村子都沸腾了。与小伙伴们一起整天守在潘盛席的家门口,等着她回来说说北京的所见所闻。

“当第一次登上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大舞台表演《丰收舞》(苗族《踩鼓舞》)时,看着台下正在观看节目的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以及来自全国的观众,我们心情十分激动。当时共有18个省、 市、自治区53个少数民族的700多位代表参加同台表演,期间共演出舞蹈、曲艺、戏剧等200多个节目,我们的节目非常幸运获得了一等奖。”潘盛席老人如今已经年近八十,说话有些缓慢,但是回忆起去北京跳踩鼓舞的事,她的眼里依然放着光,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已经牢牢刻在了脑海中。

“我们村里跳的舞,以为去了首都大家会看不懂,不喜欢,没想到跳完以后,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以及现场观众为我们送来了热烈的掌声。”潘盛席激动地说着,她知道大家通过舞蹈动作看懂了苗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苗族踩鼓舞的参舞者人数不限,活动时间一般在节日、庆典场合。表演场地在室外芦笙场,参舞者身着盛装,以场地中心圆形锣鼓为圆起舞。舞蹈在鼓声节律中循反时针方向踏步舞蹈。舞步稳沉而又激越,欢乐而奔放,再现了农耕场面,模拟一系列从播种、插秧、薅秧、收割、挑谷入仓等农耕劳动作业。它属于表现性原始艺术,表现了苗族鼓舞中最有代表性的社鼓舞蹈审美特征,并较好地保存了这个长途大迁徙民族人文历史的信息,展现了苗族人民传统的精神气质、风格特色。

从北京回来之后的潘盛席,织布、纺纱、劳作生活回归了平静。但始终心怀踩鼓舞,并传授给了更多的人。

“六月六”吃新节是爱河村每年最盛大的节日,其中跳踩鼓舞就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大家身着民族盛装,在宽阔的踩鼓场上,随着激越鼓声,拉着客人一起翩翩起舞。整个踩鼓场上歌声、笑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将苗家人豁达、率真的传统精神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村民邰小妹2001年嫁到爱河村,过年过节也都跳起了踩鼓舞,并且越跳越喜欢,每年吃新节都会邀请娘家的亲朋好友前来欢聚。

“我们年轻人跳的时候,潘盛席老一辈的她们就在场边指导我们动作,这些年跟她们学会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动作。”邰小妹说,通过学习跳踩鼓舞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也跟老一辈了解了这项非遗舞蹈的魅力。

心怀苗族先祖留下来的踩鼓舞的传承梦想,在潘盛席等老一辈人的努力传承下,现在当地很多年轻人都会跳踩鼓舞。苗族踩鼓舞也在2007年被公布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金堡苗族踩鼓舞还曾多次参加黔东南州庆典活动和镇远县大型表演活动,近几年金堡镇将苗族踩鼓舞纳入学校教学课程,现在踩鼓舞在当地人人知晓。

“为了进一步加深我村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弘扬当地文化精神,传承踩鼓舞这一非遗艺术,促进各地方的交流,我们每年都会举行‘吃新节’活动。”村支书田茂许告诉记者,通过多年来的活动开展,踩鼓舞的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

如今,潘盛席最喜欢坐在广场边上看年轻人跳踩鼓舞,看着他们翩翩起舞,振奋人心的鼓点也同样敲打在潘盛席的心上。看着年轻一代对踩鼓舞这一本土文化依旧喜爱,让踩鼓舞没有失去昔日的光彩,并且继续发扬光大,潘盛席甚是欣慰。

--> 2021-01-13 潘盛席: 1 1 黔东南日报 c150968.html 1 把踩鼓舞跳到了首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