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1月13日

台江县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几点做法

□ 张美航

台江县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发展瓶颈,进一步加大“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力度,突出“生态、文化、民族”3张名片,通过做好“农业品牌的打造和提升、民俗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绘好“三张图”, 抓牢新机遇,持续带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绘好农业“施工图”。台江县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从三个方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高位推动。出台《台江县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台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年(2020—2022年)实施方案》《台江县2020年林下经济发展产业实施方案》等文件,做好顶层设计,组建工作专班,纵深推进产业发展。明确发展思路为“抓好食用菌全产链谋划,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全方位发展,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抓好立体化生产”。二是企业带动。按照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形成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带贫困户的“大带小、强带弱、富帮穷”产业扶贫格局,聚焦食用菌、中药材、生态畜牧业、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确保有劳动力并从事产业经营的贫困户产业覆盖1项以上,力争将农户从农业产业发展所得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30%以上,2020年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且持续稳定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三是全体行动。县委、县政府出台农业企业奖励扶助政策,抓住杭州市对口帮扶契机,积极引进省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本地中小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根据各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优势资源,广招精兵强将,组建产业工作专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保障从生产到销售、从田间到餐桌的渠道畅通。加大对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坝区坝长制,明确坝长负责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绘好文化“写真图”。台江县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开拓创新,为创新文化注入灵魂和朝气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取精弃粕,让好的文化保真、保鲜。一是发掘民族文化。加快推进台江“旅游+节庆+文化+美食+扶贫”融合发展,发掘如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舞龙嘘花等等民族特色节庆日的创收潜力。通过苗族节庆活动的举办,增强台江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通过贫困户的土特产品展示、银饰制作演示、刺绣展、非遗周等,宣传台江特色产业、优质农副产品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带动乡村优质农副产品的销售,拓宽贫困户优质农副产品销路、促进贫困户的增收。二是弘扬红色文化。全面落实村级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做好“党建扶志扶智”工作,以南宫镇交密村为试点,建立“有声党建图书馆”,定期组织驻村党员干部、网格员、村干集中讨论学习书籍篇章,号召组织村民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大力实施党建强村、能人带村、民生暖村、产业富村的“四村工程”,有效破解发展瓶颈、提升服务能力,为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绘好旅游“全息图”。台江县立足“山、水、情、节”4篇文章,突出“民族、生态、文化”3张名片,因地制宜挖掘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精品。一是打造旅游节庆品牌。以美食文化、节庆文化、民族文化为着力点,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主导深入挖掘苗族美食、苗族文化、苗族节庆,植入旅游业态。策划红阳、长滩为乡村旅游重点村,围绕红阳村主打康养、研学旅游主题,设计如品茶、苗药足浴、登山写生等系列旅游产品,围绕长滩村苗族文化深度体验旅游主题,设计如苗族刺绣、扎染、划独木龙舟等系列旅游产品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品牌。二是打造乡村一日游线路。充分发掘本地旅游资源,结合全县农家乐分布情况,推出台江乡村一日游精品路线,组织游客“赏农村美景、吃农家土菜、购农副产品”,农户提供优质农副产品,把集市放到乡村来做,把农副产品放到在家门口来卖,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让乡村旅游成为亮点,打造出“旅游乡村”的旅游扶贫新模式,目前重点推出北线县城-长滩-施洞-西南村,南线县城-红阳-交宫-反排等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是打造创建乡村旅游新业态。台江县结合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旅游项目”的三位一体模式,党支部带头、合作社搭台,把乡村客栈、农家乐、苗族古歌、舞蹈、刺绣、农村电商等媒介作为群众增收的渠道,申报黔东南州第一批州级传习中心、传习所、展示馆、传习基地,有效发挥了乡村旅游业在提升产业、致富农民和繁荣农村的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台江县委组织部)

--> 2021-01-13 1 1 黔东南日报 c150985.html 1 台江县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几点做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