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1月14日

雷公山下的养鸡达人

——记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致富带头人杨磊

○ 通讯员 杨秀涛

每天在养鸡场来回穿梭,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喂鸡食、寻鸡蛋、分拣装、整理棚、搞卫生……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杨磊都坚持每天上山查看鸡苗生长情况,这就是他最普通的日常生活。

28岁的杨磊,是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人,共产党员,退伍军人。“5年的部队历练,不仅让我更加懂得军人的担当和责任,更是让身在他乡的我对家乡充满思念。”从2015年退伍回乡,到现在成了村里的养鸡大户,杨磊返乡创业带头致富的故事在乌东村传为佳话。

乌东村位于苗岭主峰雷公山半山腰,海拔1300米,距离县城20公里,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但由于地势较高,常年气温较低,许多特色产业不适宜在这里发展。村民大部分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在农贸市场发现了这种土鸡,通过实地调研和考试,我看准了养鸡这个项目,我想着,通过自己的双手带动全村百姓一起创业致富。”有了这个念头,杨磊说干就干,于是,他便贷款承包村里的200亩茶园,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努力奋斗出来的。”带着这样的信仰和信念,杨磊开始了创业之路。

“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对于养鸡完全没有经验和技术,多亏了县里和镇里的农业技术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既然选择了养鸡,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杨磊说,县里和镇里的农业技术员叮嘱他要选购优良鸡苗和圈舍消毒。

在实际养殖中,杨磊不断探索出自己的一条养殖之道,选择在茶地下放养,不仅可以帮茶地除草,还可以施肥,鸡在茶地里面又可以吃一些利于养身的茶叶,按每亩林地只放50羽,而且分别给每50羽都搭建一个“小别墅”式鸡棚,即保证所有的鸡都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和足够的虫、草吃又能不破坏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养出来的林下乌骨鸡肉质肥美、鲜嫩,深受市场喜爱。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既是党员又是村干的他,始终把村民的切身利益放在心里,杨磊主动向村民介绍自己的养鸡事业,鼓励大家都参与进来。通过把鸡苗发放给农户饲养,公司统一提供技术服务、饲料和销售的方式,形成“合作+技术+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截至目前,杨磊成立的黔之佳林下生态养鸡场共带动18户贫困户,25户非贫困户,户均增收1600元。在闲暇之余,杨磊还帮助邻村养殖大户销售鸡蛋。

“平时就我俩在这务工,忙时有五六个人,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来到基地务工,一个月收入3000元呢,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还可以照顾家里老人小孩。”正在养鸡场分拣鸡蛋的村民高兴地说道。

作为镇人大代表的一员,杨磊计划着,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另辟新路,探索发展养猪等产业。为了提升自己,他还经常到贵阳、黄平、镇远、岑巩等周边县市去考察和学习,回来之后,他工作更有思路,干事更有信心更有干劲。

现在,在200亩的茶园地里,养殖本地乌骨鸡从最初的500羽,发展到现存栏5000余羽,乌骨鸡一公斤可卖到70元,绿壳鸡蛋1.5元一个,一年销售额达70万元,纯利润20万元。通过信息宣传平台和互联网预售订单模式,鸡蛋供不应求,养殖的乌骨鸡也远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 2021-01-14 ——记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致富带头人杨磊 1 1 黔东南日报 c151024.html 1 雷公山下的养鸡达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