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会武 潘皇林
冬季,湖北宜昌市长江岸线的银杏转黄,阳光照耀下,叶子金黄灿烂。一江清水,一岸银杏,交相辉映。
长江干流流经宜昌232公里,占湖北省长江干流岸线总长的近四分之一。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昌考察调研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把脉长江经济带建设。
牢记嘱托,共抓大保护。近年来,宜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宜昌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有力推动长江大保护工作,让长江岸线绿意盎然,让“黄金岸线”释放“黄金效益”。
去年底,我们与全国120位媒体同行参加了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指导、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组织、三峡日报社承办的全国地方媒体 “共抓长江大保护”宜昌行活动,对此感触尤深。
综合施策 岸线装上“智能锁”
走进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原兴发集团沿江园区的长江岸线,新栽植的银杏、广玉兰、红枫等树木迎风摇曳。昔日化工厂林立的长江岸线,已变成美丽的生态廊道。
关停邻近长江总价值12亿元的生产线,腾出了逾900米的长江岸线。兴发集团沿江园区的“关改搬转治绿”,是宜昌狠抓长江大保护、破解“化工围江”、实现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曾经,宜昌岸线码头布局分散、设备陈旧、污染环境等问题,像一块块“色斑”,不仅影响城市底色,也制约黄金岸线发挥效益。
要根治沉疴,需雷霆手段!
宜昌以主城区滨江岸线整治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启动码头治理工作。
此后,宜昌又自我加压,将治理区域由长江干线延伸到清江、香溪河等;治理范围由非法砂石码头延伸到污染严重、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问题码头;治理目标由整治非法码头延伸到港口资源整合、长江岸线生态修复。
宜昌市港航建设维护中心副主任黄鸿介绍:“全市共取缔非法码头216个,码头数量减少三分之二,恢复岸线39公里,规范和提升码头55个,植树复绿1213亩。”
取缔非法码头并非一劳永逸,如何防止非法码头“死灰复燃”?
据了解,目前宜昌运用“互联网+视频监控”等新型技术手段,以中心城区、危化码头、已取缔非法码头和重点码头为重点,加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24小时全天候实时监控。
同时,长江岸线资源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这是长江第一个港口岸线资源信息系统,可实现港口资源地理坐标矢量化、岸线档案信息化、多规合一数字化,为多部门联合整治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平台,也为岸线资源利用上了一把“智能锁”。
绿色发展 “黄金”水道显活力
大量非法码头被关闭后,宜昌正常用砂如何保障?
黄鸿介绍,做好砂石集并中心码头布局、建设,是巩固整治成果、防止砂石码头反弹的有力手段。截至目前,宜昌已经建立了6家砂石集并中心,年货物吞吐量可达1470万吨,目前还有4家正在开工建设中,2家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枝江滕家河砂石集并中心是全省第一个建成的砂石集并中心。在这里,砂石运输全程不着地,波纹防风墙拦尘可达85%,还安装了扬尘噪音检测仪,码头环保用数据说话。
据枝江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枝江城区曾有三个经营性货运码头,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枝江市将三个码头合并为一个,新建滕家河码头,在其中设立砂石集并中心,此举腾退岸线770米。
如今,滕家河砂石集并中心承担起枝江市内重点项目的用砂需求。“滕家河码头通过设备改造、工艺提升,年吞吐量可达200多万吨。”负责码头运营的宜昌众港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鲁自昌说。
码头资源整合利用,岸线资源利用也更加科学有序。据了解,目前,港口岸线利用效率由15万吨/百米提高到26.7万吨/百米。
宜昌市港航建设维护中心总工程师陈运珍说:“岸线长度减少,则要求沿岸各港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根据规划,宜昌港将分为六大港区,以绿色航运保障、推动港口一体化集约化发展、构建水公铁管三峡翻坝多式联运体系为重点,发展为具备“翻坝转运”“工业输出”“西部出海”“三峡旅游”四大功能为核心的现代化综合性枢纽港口。
当前,宜昌正按照“一城一港一主体”发展思路,推进港口资源整合,促进港口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目前主城区完成了宜港集团和交运集团的整合,水运龙头企业正发挥“主引擎”作用,为宜昌水运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还岸于民 幸福生活暖民心
虽已入冬,秭归木鱼岛公园内,绿色植物依然生气蓬勃,廊桥亭台古韵悠然,文化气息浓郁,人们悠闲享受这美好的一切。
这个位于长江中的岛屿,曾经乱石遍地、杂草丛生,是一座令人揪心的荒岛。2018年,秭归县城木鱼岛至尖棚岭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开工,秭归投资约5000万元对木鱼岛进行环境景观提档升级,通过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将之打造成一个开放式休闲公园。
如今,木鱼岛公园免费对外开放,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木鱼岛公园,一时间成为人们竞相前来打卡的网红地。
还绿于民、还生态空间于民,是宜昌的不变追求。
两年多来,宜昌根据江段特点、植被现状及复绿需求,科学规划,坚持全线行动、全域行动、全民行动,还绿于岸、还景于民。
昔日“化工围江”,今朝“江豚逐浪”。如今,曾经消失的身影逐渐回归:宜昌江段长江江豚种群从2头至3头增长到了17头以上,成群的中华秋沙鸭现身沮河国家湿地公园,500多万尾中华鲟从宜昌放归……长江东流孕育的亿万生灵,再度在此找到了曾经熟悉的居所。
相关数据显示,宜昌绿色发展指数位居湖北省第一、2019年高质量发展考核位居湖北省第一,湖北省长江大保护标志性战役现场推进会连续三年在宜昌召开。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让我们共同期待并见证宜昌守护好一江清水的同时,让黄金岸线发挥出更大的黄金效益!
(本版图片均由三峡日报社提供)
记者手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诗,道出了宜昌独特的地理风貌。宜昌敞开双手怀抱长江,在长江经济带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在这次宜昌行中感受尤深。国之重器、战略工程落地宜昌,使宜昌成为使命之城,同时也是机遇之城。宜昌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特别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科学发展的远谋,对134家沿江化工企业实施“关改搬转治绿”,修复长江干支流岸线293公里,还绿于长江、还绿于生态、还绿于市民……这些在采访兴发集团、漫步宜昌江岸时,都得到了最直观、最惬意的反馈。
它山之石,可以为借。黔东南州和宜昌市同处长江流域上游,两地秉持着共同的绿色发展理念,特别是今年贵州省委、黔东南州委提出了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的战略性决策,我们更应该关注处于长江上游的“出口城市”宜昌的做法,从中得到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