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田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意味着56个民族不分地域、不分群体,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共同奋斗,携手并进,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黔东南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风淳朴,山清水秀,境内居住着苗、侗、水等4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1.5%。
如何记录和报道各民族团结奋进、携手奔小康的历史进程,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从2020年6月5日开栏,11月25日结束,历时近半年,《黔东南日报》独家策划和推出了“见证2020·我们与贫困告别”大型系列报道栏目。栏目聚焦黔东南州40个民族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每个民族选择一户农户进行蹲点采访。每篇配发民族小卡片,介绍该民族和该民族在黔东南的情况。
跟着栏目记者的脚步,不仅会走进州内有200多万人口的苗族世居村寨和140多万人口的侗族世居村寨,目睹沧桑巨变的见证,也能听到人口相对较多的壮、瑶、水、土家、布依等民族村民,深情讲述自己在脱贫攻坚中的鲜活生动故事。
比如,瑶浴非遗传承人——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瑶族村民赵成毅,从小跟着父亲学习采药、配药、洗药、煮药,对于瑶浴的熬制十分熟悉。但过去赵成毅空有瑶浴技术,却无法施展,也挣不到什么钱,家中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负担很重,一直处在贫困之中。
2014年,村里组织13户人家成立合作社,专门从事瑶浴服务,开始接待游客。第一年,每家纯收入1万多元。尝到甜头后,大家的干劲更足了,瑶浴生意也越来越好,每家每年收入都有二三万元。几年来,这份“生意”,不但让赵成毅一家脱贫致富,也让他获得了不少荣誉。
更为难得的是,跟着栏目记者的脚步,还能接触了解那些在黔东南人口较少民族的“时代表情”。比如土族、京族、羌族、基诺族、拉祜族等,这些少数民族整个族群,在黔东南州,多不过几千人,少的只有几百几十人,甚至只有一人,但他们同样都感受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春风,同样在脱贫攻坚中改变了命运,领悟了“幸福都是干出来”的道理。
比如,65岁的麻江县杏山街道杏山村维吾尔族村民王志平,29年前的一天,他意外遭遇车祸,落下残疾,家里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加上妻子长期生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2014年,王志平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教育、低保、医疗、小额信贷、养老保险等相关帮扶政策。村“两委”和帮扶干部还积极帮他协调联系工作,解决他的后顾之忧。他先后到县城附近高速服务区、居民小区、工厂当保安,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在各项政策的帮扶下,王志平家的日子越过越好。2017年,他家光荣脱了贫,家里盖起了一座三层小楼房。房间和门面出租,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的收入。王志平感慨地说:“这一切,都是依靠党的好政策。”
在黔东南新增的少数民族户籍人员中,不少是在与黔东南小伙子一起打工时,被他们勤劳善良的品质打动,擦出爱情火花,与黔东南青年喜结连理的姑娘。她们受和谐村寨文化、家庭文化影响,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努力营造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建设团结和谐的社会大家庭。
蒋门初是四川省阿坝州理县的藏族姑娘,2012年在东莞打工时与锦屏县河口乡瑶光村苗族小伙子姜三寿相识,两人一见倾心,迅速坠入爱河。对蒋门初远嫁,父母起初不同意,说贵州的山比阿坝还要大,不愿女儿嫁过去受苦。后来,被苗家小伙诚意打动,终于同意了这门跨省区、跨民族的千里姻缘。就这样,藏族姑娘与苗族小伙喜结良缘,成就了一段佳话。
时间一晃而过,蒋门初嫁到瑶光村已经7年了。当时的她对农活一窍不通,而如今,面对犁田、喂猪等各种农活早已游刃有余。丈夫进城打工,蒋门初留在村里照顾家庭和老人,凭借勤劳双手摘掉了贫困帽子。村里人都说,姜家娶了个好媳妇。蒋门初也欣慰地说,我是藏族,但在苗乡脱了贫,生活过得很幸福。
就这样,黔东南祖居或后来迁居的40个民族,他们在脱贫攻坚中的奋斗轨迹、心路历程、个性故事都进入了栏目记者的视野,像有色有香的花,开在笔下,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的生动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