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莉 王佳丽 潘皇林
人物名片
张正忠,汉族,黄平县平溪镇人,苗医苗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五代苗医苗药传承人,黔东南州苗侗医药协会会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一技之长分会理事。从医以来,他怀着对苗医药的热爱和对患者的负责态度深得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我现在80岁了,这么多年一直在张医师这里拿药调理身体,现在身体好得很,要活到100岁呢!”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张正忠开在黄平县平溪镇移民新区的苗医药馆,80岁的唐光福老人迫不及待地竖起了大拇指,对张正忠的医术给予了大大的赞。
早年间,唐光福受肾结石的困扰总是往医院跑:“年纪大了,也不想做手术,知道张医师擅长诊治肾病,就想着来张医师这里看看。”
“当时唐老来找我的时候,给我看了医院的检查单,结石大小是在我能医治的范围内的,就给他开了几副药。过了几个月再去医院检查,结石已经排掉了。”交谈中,张正忠展现了他作为中医师的专业自信和为患者负责的严谨态度。
自信心和医术,是互为因果的。医术越好,信心越强,同时又会通过不断学习和钻研,促进医术提高。张正忠在医治患者时,望闻问切、开方抓药,动作麻利,信心十足。
张正忠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中草药、苗医苗药非常感兴趣,自学了《本草纲目》,学会了不少中草药的用途。为了使医术水平更加精湛,医学知识更加丰富,他先后拜民间医师刘进能等30余人为师,翻阅许多古今中医药类书籍,学习中医技能,研究中医验方。经过多年的不断学习积累和临床实践经验,目前他擅长于治疗肾系病结石类、皮肤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各种疾病,正是因为他治疗的各种疑难杂症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找他寻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
张正忠行医三十余载,医治患者无数。他说:“我为患者服务,给患者治病不带附加条件,有钱也治,没钱也得治,这是祖训,也是师训,更是我们的良心,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行业的根本宗旨。”
无论是患者康复以后送来的锦旗,还是微信里回访时患者的一句“有疗效”,这些在张正忠心里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他在行医路上越走越远。
“通常患者觉得在医院看了效果不好,才会找到我们,可以说来我这看病的都是疑难杂症。我不能耽误他们的病情,能治就治,治不了就绝对不会耽误。”张正忠说。
同是家住平溪镇的李三妹,患有支气管哮喘多年。结婚以后因为生病不能外出打工,呼吸困难走路吃力,每天药不离手,丈夫看着妻子被疾病困扰既心疼又倍感压力,养家的重担都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李三妹在母亲的带领下找到张正忠,服用2个疗程的药,病情完全痊愈。目前她已背上行囊与丈夫一起走上了南下打工之路,一家人的生活和和美美更上一层楼了。
从医多年来,虽然被患者认可,但是张正忠始终认为自己是个“野路子”。 为使在行医道路更加长远和合法化,张正忠2013年向黄平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为黄平县卫生健康局)申请注册并获得张正忠中草医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019年12月,参加由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贵州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2020年获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
“记得当时面试的时候我紧张得手都出汗了,整个过程二十多分钟,考官问的问题我都回答上来了,但是心里还是没底。”回忆起学习考证的经历,张正忠说,“学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理论加经验,没有尽头。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一直进步。”
张正忠的爱人白照碧,她与苗医苗药有着不解之缘。由于受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小对各种草药的药用价值颇有研究,在行医历程中有她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偏方秘诀。在行医道路上,夫妇俩上山采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研发,共同探索,共同进步。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代表,凝结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医最大的价值是疗效,能治好疑难杂症,能解决某些西医解决不了的难题。而苗医苗药也被誉为“大山深处的瑰宝”。一直以来,张正忠把中医药和苗医药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
视医德为生命,待患者如亲人。“苗医苗药是传家宝,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不能丢了。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为继续将苗医苗药发展下去,把苗医苗药发扬光大,我愿意把我所掌握的苗医技能苗药验方传授给想学的人。”张正忠说,自己现在还没有徒弟,学医除了要热爱还要有天赋和能坚持下去的恒心,希望能遇到这样的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