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冬令时节,阳光明媚,天朗气清。在雷山县永乐镇乔配村的天麻种植基地里,数十名村民正在林间穿梭,用双手小心翼翼地刨开泥土,深埋在土里的一个个饱满肥厚的天麻便呈现在大家眼前。
“这窝天麻量多,估计有六七公斤,块头大,品质不错。”乔配村党支部书记余鹏双手捧着天麻,高兴地说,“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十多名村民来基地采挖天麻,两天的时间我们挖了520公斤,按公司保底回收每公斤30元,现在就有15600元了,我们还有22200平方还没有挖。这次我们只是小面积开挖,今年3月份大面积开挖,预计我们天麻种植基地收入接近两百万元。”
这是我州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州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黔东南农业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从低产低效到产销两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全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取得新发展,唤醒了千年沉睡的土地。
尤其是2018年以来,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我州全面落实“八要素”,出台了《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州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 年)》等,奋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农业产业。
——74个坝区通过省级样板坝区和达标坝区验收认定;
——500亩以上坝区土地流转率提高到68.9%,坝区复种指数接近2;
——建成高标准农田22.8万亩,完成低效作物调减改种7.9万亩;
——“苗侗山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启用;
——林下种植养殖利用森林面积超过100万亩,林菌、林药、林鸡、林蜂种养规模分别达到2.58万亩、58.94万亩、1115.34万羽、23.92万箱,均超过年度目标任务。
一组组数据,见证和记录了黔东南农村产业革命发展的足迹。
产业发展不仅通过林地流转盘活了“绿色聚宝盆”,而且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拓宽群众的收入渠道,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
“一天采摘350公斤,4角钱一公斤,有140元钱。”岑巩县天马镇甘塘村后所组脱贫户吴菊连说,“现在产业发展得好,一年四季都有活路做,人勤快就不愁吃用。”
连日来,岑巩县第一批秋冬种蔬菜陆续上市,在天马镇白岩坪坝区“菜篮子”基地里,村民们忙着对绿色生态莴笋进行采摘、搬运,运输的大车小车在机耕道上排成了串儿。
“这几天来,我们的销售量达到了20吨,产值3.5万元。”绿色生态莴笋种植片区负责人郑祖芝说,“想不到亩产也达到了2250公斤,亩产值4500元,比预期增产了1000元。”
2000亩以上白岩坪坝区,是岑巩县传统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之一。在核心坝区,天马镇以“烟+菜、烟+药”轮作模式,以提高坝区土地生产值,从而为农村留守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落实“菜篮子”工程建设,种植莴笋140亩、白菜薹500亩、中药材百合400亩。
在平庄镇路溪河坝区蔬菜种植基地,第一批莴笋也进入了采收季节,一派繁忙景象。
“现在我们坝区主要采用杂交水稻制种与蔬菜、油菜接茬种植,群众又多了一条致富门路。”路溪河村支书杨继和介绍,该村采用“杂交水稻制种+菜”轮作种植绿色生态莴笋218亩,这次绿色生态莴笋上市面积达10余亩,后续采摘也将陆续上市。
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革命,实现坝区产业提质增效,该县51个200亩以上坝区培育、引进经营主体160个,实现经营主体全覆盖,完成土地流转4.73万亩,流转率94.2%。力争各示范坝区秋冬作物平均亩产值达到3500元以上,全年平均亩产值达到12000元以上。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