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清静 舒秀梅 吴庆云 吴锡镇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一笔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保护传统村落是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亮江流域大大小小的屯堡村寨集中分布在亮江干流两岸及其支流范内,这些屯堡村落值得我们研究和保护。
一、亮江流域颇具传奇的历史沿革
从亮江流域的敦寨、龙池、新化和清水江沿岸的茅坪阳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可证明当地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区域内史前即有人类生息。战国时代,清水江及其支流亮江均已有官船上下来往。三国时期,诸葛武侯南征此地,设立亮寨长官司;唐天宝年间,朝廷在亮寨设羁縻亮州;北宋大观时期,在今铜鼓嫩寨胡尔设羁縻隆州;元代先后在县境内设八万亮寨军民长官司和胡尔、亮寨、新化、欧阳四个长官司;明初又增设龙里和中林彦洞长官司。明廷为加强对湘西和黔东地区的征服与统治,设铜鼓卫和新化、隆里千户所,驻军屯垦。虽然亮寨全是屯军后裔,但当时驻扎在此的人数不多。军队将领及士兵们遵循蜀国诸葛亮靖边感化当地居民发展生产、稳定后方的旨意,对周边山民不再是以武力而是以文化管理为主,倡导屯堡军士与被征服的苗民要和睦相处渗透融合,以致在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中,蜀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的同化现象使得亮江流域屯堡村寨不完全传承蜀国的军事屯堡形态,而是形成具有开放融合特点的一个军事屯堡。由此得知,亮江流域其他古屯堡后裔均具开放性,与当地土著居民高度融合,使得军事屯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繁衍演变为苗寨,屯军汉族并没有把苗族汉化,反而使汉军苗化。诸葛武侯的安抚政策在亮寨司根深蒂固,对流域内的新化、龙池、敦寨、铜鼓、钟灵也影响深远。
汉军苗化是诸葛屯军后所致,而苗民汉化却应该是明清尤其清以后的事。历代封建统治者认为苗疆是“教化不可施之地、风俗不可移之乡”。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贵州封疆大吏于淮上疏朝廷,谏议“请开上进之途,将土司族人等并选苗民之俊秀者,使之入学肄业,一体科举,一体廪贡”,让“苗民渐变为汉,苗俗渐化为淳,边末遐荒之地尽变中原文明之邦”。次年(1705年)朝廷议准“贵州苗民照湖广例,即以民籍应试”,“各府、州、县设立义学,将土司承袭子弟送学肄业,以俟袭其族属人等,苗民子弟愿入学者,府州县复设训导,躬亲教谕”。朝廷此令一开,各地屯堡村寨纷纷办学,境内苗民接受汉文化教育,于是语言、服饰、习俗逐步汉化,甚至连民族都改成了汉族。
二、亮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1、优越的地理条件
亮江流域属亚热带季凤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冷热适度。年平均气温在16.4℃—18.3℃左右。最冷月份为农历十二月,本月平均温度仅为6℃左右;最热月为农历的6月,平均温度28℃左右。无霜期310天左右,年日照1100小时以上。年降水1400—1800毫米。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坝子为主,地势开阔,新化寨、新化司、欧阳、映寨田坝等地海拔平均约400—380米。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土壤主要有水稻土,黄壤,黄沙壤,潮沙壤,适宜水稻种植,林木等多种植物生长茂盛。丰富的水热地形土壤条件,这一带物产十分丰富。
亮江流域的新化乡、敦寨镇、铜鼓镇是黔东南著名的“鱼米之乡”、“瓜果蔬菜之乡”和“油湖”。
2、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据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亮江就有舟楫来往,通过亮江把亮江流域的木材运至清水江下洞庭湖,运往中原地区。除了便利的水运还有古驿道。这些古驿道几乎都以青石板铺就,称石板路,或镶嵌鹅卵石,称花街路,或青石板和鹅卵石兼用。路经山坳,有泉水或树木成荫之处,或建凉亭、或备简易坐凳,供往来行为休憩。遇有岔路,多安插有指路碑,书刻每条路通往之处。
现在,流域内的交通更是四通八达,主要有锦屏县至榕江县的202省道以及各乡镇公路。途径锦屏、敦寨、新化的三黎高速公路是沪昆高速和厦蓉高速的连接线,三黎高速及贵广高铁的建成通车,为锦屏县及亮江流域进一步发展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融入“黎从榕”、“泛珠三角”、链接“长三角”、“北部湾”区域提供有力的支撑。2016年,敦寨至新化、新化至隆里公路改造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直线20公里的锦屏县城至敦寨工业园区的市政干道也正在实施阶段。流域内交通条件包括黎平机场的建设极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为推动古屯堡区域的经济、旅游等发展,以及与发达地区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三、屯堡文化传承的现状
屯堡文化是与其他族群传统文化一样,处大时代复杂而多变的文化环境之中。随着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及物质产品的冲击,屯堡文化受到的冲击更是异常的广泛和深入。
1、 屯堡文化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日益受到冲击
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是屯堡文化能够在代际传承中保持其完整性、稳定性和延续性并在整个社会文化中不断再生的客观条件。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商品经济的冲击波对亮江流域屯堡文化的影响非常巨大,其相对封闭性被逐渐打破。其思想观念也逐渐开放,视野日趋开阔,屯堡文化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尤其具有徽派特点的窨子屋正被林立的农家别墅所替代。
2、 一些独具屯堡特色的文化符号正逐渐消亡
亮江流域屯堡文化历经至少600年的沧桑而传承至今,昔日的许多代表屯堡文化的文化符号正在迅速消亡,其中消失得最快的莫过于屯堡人的服饰和语言。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也正在从许多方面刺激和诱惑着屯堡社区的人群,多种多样、色彩艳丽的各种现代服饰和日用品也不断地冲击着屯堡人。语言,是一门交流和沟通的工具。随着现代化的猛烈推进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交往的扩大使得亮江流域屯堡方言已经不能坚守,屯堡方言逐渐在消亡。一个族群及其文化的消亡最初也是从语言和服饰开始的。因此一旦服饰和语言消失,也就意味着这种族群文化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虽然亮江流域屯堡服饰和语言尚未完全消失,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大潮的进一步冲击,屯堡服饰的语言的消亡速度必然会加速,探索和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3、 屯堡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正在弱化
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亮江流域屯堡多数年轻人对屯堡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传统文化的传承正不断减退。意味着亮江流域屯堡文化中的精髓也会随之流失,更由此而导致屯堡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不断减退。屯堡传统文化的不复存在,将加速传统村落的退化与消失。
四、亮江流域屯堡传统村落保护的几点思考
在当前的城镇化高潮、新农村建设和商品大潮过程中,加强屯堡文化的保护工作。保护屯堡传统文化,就是保护传统村落。其主要矛盾就是现代化生活需求和屯堡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屯堡文化时,要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适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将保护利用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亮江流域屯堡文化的保护其着重点在于保护古村落的精、气、神和历史文脉,包括语言服饰等不同于单体的保护。保护亮江流域屯堡文化刻不容缓:
1、完善屯堡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屯堡文化村落保护工作得以有序进行的保障,也是保护屯堡文化村落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加强了重视程度,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但有些地方性的保护法规存在缺漏。出台本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和细则,建立健全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本行政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保护进行监督管理,监督规划实施和建设项目的落实,规范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秩序,完善活态传承机制。
2、加大屯堡文化村落保护的资金投入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屯堡村落得以保护的重要保障。村落中的古窨子古寺庙古碑古墓古井古桥梁古牌坊古驿道以及屯堡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的保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是设立屯堡文化传承保护的专项资金。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规定,文物、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传承所需的经费应列入政府财政预算,除设立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专项资金外,可在保护屯堡古建筑或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中增加相应的项目经费,用于屯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二是实施市场化运作方式,多元化融资。广泛动员引导企业、社会力量投资、捐资捐赠,给予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
3、提高群众对屯堡文化的保护意识 政府要做好屯堡居民们的思想工作,向村民们灌输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屯堡文化中所蕴含的无法估量的价值和人文精神,屯堡文化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屯堡人公众对屯堡文化的保护意识。
4、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 在了解和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在发展商品经济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与屯堡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制订屯堡文化保护方面的乡规民约,政府要强化引领,向群众阐明保护对象的价值,使屯堡文化保护变成居民们的自觉保护行为。
(作者单位:何清静,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舒秀梅,施秉县双井镇中心学校;吴庆云,凯里市自然资源局;吴锡镇,黔东南州文联诗词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