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姜秀波
贵州多山,亦多洞。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王士性对此均有考述。王士性考察后更是留下“贵州多洞壑,水皆穿山而过,则山之空洞可知”之叹。
贵州的“洞文化”,早在明代即已经名闻天下。
有明一代,贵州论“洞”,必谈及“清平三洞”。凯里地区自明代以后,以云溪、天然、太极三洞为代表的洞群文化,曾经风靡一时,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青睐。
今言之“洞文化”,实则为“洞之文化”、“洞之人文”,囊括命名、描述、纪游、吟咏等。诸多文献记载,以及明清以来众多博雅之士的吟咏,赋予了凯里洞群以灵性、文化和灵魂。
命名之考
凯里的洞群,以云溪、天然、太极三洞为代表,此外还有老君洞、观音洞、燕子洞、仙人洞等。
云溪洞,又名“大风洞”,曾为黔东一大名胜。清代潘淳撰有《大风洞记》,云:“……。土人曰:‘洞中大风出矣。故名大风洞’云”。
上世纪30年代后期,钱能欣在《西南三千五百里》一书中云:“……过重安江,公路又蜿蜒而上,四十里至云溪洞(又名大风洞)。洞,已在炉山县境,为黔东名胜之一。……”
“清平三洞”之云溪洞、太极洞其命,均得自于明代文士蔡潮。
明代名家田汝成撰《天然洞记》云:“正德中,巨源参议贵州。……。夫巨源之游贵州亦密矣,而清平尤熟。清平者,巨源所与民同患者也!清平城东三里,所谓太极洞;又其东十一里,所谓云溪洞。云溪、太极者,皆巨源因象名之也!絜其间,去太极百步许,即今所谓天然洞也”。
巨源,即蔡潮。蔡潮(1467—1549),字巨源,号霞山,浙江临海人。1521年前数年间,任贵州右参议。著作等身,时称名士。
“清平三洞”之天然洞其名,则系杨春芳命名。
田汝成言明,“今所谓天然洞”,非蔡潮命名。田汝成撰《天然洞记》又云:“是岁,巡按御史宿松杨伯生,暨清平士夫佥事王子升、侯汝言,游而悦之,其名则杨伯生命之,又子升、汝言联句咏之,缙绅闻者,属而和之”。
洞之描述
《方舆纪要》卷121“清平县”载:“云溪洞在县(今炉山镇)北十五里。溪水从洞流出,资以溉田。旧名大空洞。相近有宾阳洞,一名小空洞。《志》云:‘县北七里,有天然洞,嘉靖十五年新开。其左为太极洞’。土人以云溪、宾阳、天龙为三洞。”
云溪洞、天然洞、太极洞的方位,王木所撰《天然洞诗引》描述:“天然洞,……。洞右临官道,东望云溪仅七里,西胁太极,近才百步。……”
云溪洞,位于清平城东十余里处。
田汝成撰《天然洞记》云:“又其(太极洞)东十一里,所谓云溪洞”。
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描述:“清平十里云溪洞,水从平越会百里来,又从地道潜,复流。云洞尽处,水声汤汤如溪流。……”。王士性,浙江临海人,官至南京鸿胪寺卿。生性癖嗜山水,足迹遍历五岳及全国名山大川,著有《广游志》、《广志绎》、《黔志》等书存世。
历代纪游
在明清两代,延至民国时期,“清平三洞”均为贵州知名的旅游景点。
1938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往云南昆明搬迁。近300名同学组成“湘黔滇旅行团”,路过炉山县(即今炉山镇)。钱能欣在《西南三千五百里》一书中云:“……云溪洞(又名大风洞)。洞,已在炉山县境,为黔东名胜之一”。
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记载:“(云溪洞)洞右偏,土人又累石为堤,引支水出洞南,灌田甚广”。说明云溪洞不仅是文人雅士的游览地,当地老百姓早在明代末期已将云溪洞之水用于灌溉农田。
道光《清平县志》载:“中洞,‘别有洞天’四字,不知镌自何人”。又载:“年来四月佛诞日,士女如云,洞天中宛结香火社也。虽曰山灵,岂非地胜哉?”
清人潘淳在《大风洞记》中,详细描写了清平人高一庐等在云溪洞中探险、游览的所见所闻:……。一人谓一庐曰:“我辈来不知几时,行不知几里,而洞之曲折逶迤,正未有穷尽,盍归乎?”前行引炬者忽失声曰:“洞尽矣!”众共视之,石壁陡绝,壁间一石穴,穴尚容人匐匍。一庐缩身入其中,仿佛见天光,余人亦鱼贯入。……。方一庐入洞时,日亭午,出则次日二鼓矣。
清嘉庆年间,进士谢阶树路过清平,慕名游云溪洞。著有《大风洞》一文。云:“前山开裂如巷,其尽处,则洞门出焉。洞空如,堂皇其形,圜口小而腹宽,即道书所称‘时苍洞天’也,又名‘云溪洞’。……”。
洞之吟咏
在古代,尤其是明代,博雅者多偏爱“洞”,故不乏大量与“洞”有关的篇章传世。凯里诸洞亦不例外。
梁世骠作诗一首,吟及清平“洞”。无题,诗云:
路入清平胜,天开洞府幽。祥光垂石角,珠乳落岩头。
秉炬穷玄秘,停车散旅愁。地灵随处有,元不问遐陬。
梁世骠(1495—1544),字应房,一字远之,号南皋。明“后七子”之一梁有誉之父。
骆颙作诗一首,吟及清平“洞”。无题,诗云:
琴剑相将浩独游,佳山随处漫穷搜。洞开玄圃春长在,路入桃源客暂留。
剩有云窗悬怪石,了无尘士翳灵湫。紫芝烨烨开芳甸,作画谁来顾虎头。
骆顒,字君孚,四川富顺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曾任湖广布政使司左参政,官至总督漕运。
今考,此二诗为吟咏清平洞群的诗作,但因“无题”,故不可考其具体。而明确为吟咏云溪洞的诗作,则可见八首。
清平籍“名御史”王木作有《云溪洞》。诗云:
云溪穴千山,石燕蛰万斛。怪得九夏来,寒飙刺人骨。
王木(1484—1545),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知名言官,史称“名御史”。贵州清平卫人。1513年中举,1517年授湖广随州学正,1521年擢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1526年迁云南按察司佥事,1529年辞官。1545年,卒于家。
明末,清平人王德润作有《云溪洞三远亭》。诗云:
一线羊肠转,寻幽行路难。长途纷逐逐,几个解邯郸。
清代,清平人、进士孙录作有《和大风洞壁间元韵》。诗云:
胜地别多年,向被微名误。春日偶经过,欣欣循故步。石径水流清,依旧苍苔获。携屐惯登临,坦然忘恐怖。萋萋望不迷,总是家园树。
清末张景森作有《风洞云林》。诗云:
大风洞口木森森,不见僧楼只见林。半壁苍崖半壁树,丁东时杂雨铃声。
张景森,字宝书,号绍伟,麻哈拔毛堡(今麻江龙山街上)人。曾于辛亥革命次年(1912年),任清平县知事。
今可见古人吟咏天然洞的诗作有五首。
王木作《天然洞》。诗云:
穷洞洁且明,可列十客坐。仰见芝盖飘,天风莫吹堕。
吴国伦作《天然洞》。诗云:
奇峰倒作万莲开,洞里阴晴只浪猜。罔象不惊龙正卧,寒秋夜夜吐风雷。
赵大佑(1510—1569),字世胤,号方崖,黄岩明冠屿(今属温岭市)人。曾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巡按贵州,官终南京兵部尚书。
与文人雅士的吟咏不同,对于云溪洞,清人望江、檀萃则留下了这样一段近乎神话传说的文字:
大风洞,投之以石,其风冲然,避之略迟,回飚一掠,人不可见。……。至今绿萝镺蔓,洞口深藏,未有过而问之者。
今可见吟咏太极洞的诗作仅存一首。
王木作有《太极洞》。诗云:
桓桓石将军,停戈倦舂贼。面壁寻真源,砰然剨太极。
今存吟咏老君洞的诗作见两首。
王木作有《老君洞》。诗云:
黄茅隐幽室,昏黑不可度。忽接升天桥,疑是函关路。
民国期间,申元贞作有《老君洞》。诗云:
烟生卧阁草凝愁,冷楚惊回几度秋。悬崖四山云上下,隔帘一水月沉浮。
翩翩影落飞鸿雁,皎皎光赫侵斗牛。前路客归云点点,边城夜火似星流。
后 记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古时历代文人雅士,无不好山水之乐,而明人则尤好洞之乐。
值得一提的是,吟咏清平洞群的这个文人雅士群体,有吴国伦、田汝成、王士性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士,也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诸如蒋信、孙应鳌等。亦有晚年远离政治、淡薄名利,寄情于山水的王木、蔡潮等,更不乏赵大佑、郭子章等为时所重的官宦。
不难看出,在五百多年间,“清平三洞”以及凯里洞群不仅具备了文人雅集的旅游功能,还在提供饮用水、农业灌溉等方面一直发挥着实用价值。
挖掘古代“清平三洞”以及凯里洞群的人文活动和实用价值,对研究古代旅游文化和农耕文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具有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