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1月26日

谱绿色篇章 绘锦绣山河

—— 黔东南州“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榕江县古州镇归九溪人饮水库

用湿地公园理念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黄平县旧州镇居民在石关坝河滨大道晨跑

生态护林员在巡查森林防火

撤除库区网箱推进清水江流域治理

天柱县蚂蚁坡油茶示范基地

凯里市生态产业开启致富门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行走在锦绣黔东南的大地上,处处可见碧水青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的景象,宛如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徐徐铺展开来。那一个个窗明几净、别具一格的农家院落,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无不见证着我州生态文明画卷越来越出彩。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使命,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续做好绿色发展文章,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20年全州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0.5%、34%和10.2平方米,较2015年底分别增加13.9%、12.17%和4.87平方米。凯里市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成效明显。

——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等“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已全面提前完成,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019年,全省88个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为“优”的7个县中,黔东南占了6个,全州生态环境质量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推进。全州完成石漠化治理262.4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83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7.98%。全面实行河长制,建立了州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实施河道综合治理271.96公里。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从67.89%提高到86%,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73.21%。加快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16年以来,共实施土壤污染防治项目31个,同时抓好鱼洞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逐步实现“由黑变绿”和水质逐年向好的治理目标。

——生态示范创建硕果累累。凯里市向国家申报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黄平、施秉、雷山、剑河等9县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雷山县、剑河县先后获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雷山县获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获得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全州划定获批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5个,省级生态乡镇14个、生态村19个,州级生态乡镇44个、生态村337个。

——生态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让黔东南发展林下经济有了独特的先天优势,目前我州已形成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林下养鸡和林下养蜂四大产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好生态带来的甜头。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州有2417个百亩基地、188个千亩基地、23个万亩基地,利用森林面积101.53 万亩,总产值达 21.89 亿元,覆盖农户 30.91万户。农民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一亩三分地,收入有了质的提高,真正让我州的绿水青山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碧水青山映蓝天,百姓踏歌幸福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黔东南各族儿女持之以恒地探寻着、坚持着、创新着。这5年,无疑是我州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的5年,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严格治理到充分利用,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正在有序铺开。

--> 2021-01-26 —— 黔东南州“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1 1 黔东南日报 c151701.html 1 谱绿色篇章 绘锦绣山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