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军
乡村振兴,农民富裕,产业是关键。脱贫摘帽后,苗乡侗寨日新月异,产业发展不断优化,群众收入节节攀高,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日,记者走进苗乡侗寨的田间地头,山丘林地,欣喜看到群众抢抓发展机遇,通过采取发展坝区产业、做足林下经济产业文章等方式,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在岑巩县水尾镇大树林村蔬菜示范基地里,40余名村民正忙着移栽有机花菜。为做强蔬菜产业,走稳增收之路,该基地按照“订单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引进和培育20余家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全力建好富民“菜园子”,让蔬菜产业逐步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饭碗”,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岑巩县水尾镇人大主席陈兴介绍, 水尾镇以“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周年轮作商品蔬菜3500余亩。目前,已种植西蓝花、香葱等1700余亩,预计今年4月底前,种植1000亩的青椒、1000亩的豇豆,完成3500余亩商品蔬菜的种植面积,能够带动附近村民在基地务工3000余人,人年均可增加收入15000元以上。
水尾镇大树林村村民罗碧珍告诉记者:“现在政策好,我们村招引这些老板来发展产业,让我在基地里干活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真不错。”
产业转型发展,盘活农村资源。蔬菜产业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通过规模化发展,不仅让农村闲置土地“活”起来,还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黎平县中潮镇二望坡贵州省级高效碧根果农业产业示范园里,记者看到几十名务工群众正在抢抓冬日的晴好天气,种植黄精,现场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去年以来,该基地先后套种了姜黄、黄精等林下中药材作物。如今,该基地已初步形成“林上碧根果、林下中药材”多产业发展格局,在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效益。
记者来到贵州杰赢家纺有限公司,看到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羊绒被。眼前手脚麻利的员工叫赵国英,2018年,她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家四口搬迁到岑巩县大坪同心社区。
“现在国家政策真的好,给我分了一套房子,还安排我在园区里上班,工资一个月有3000元,还可以回家照顾小孩。”赵国英说,从交通不便、没有产业、日子过得艰辛,到如今儿女享受优质的教育,自己拥有一份理想工作,她内心十分满足。
选准产业走对路,铺就脱贫致富路。麻江县推动移民社区探索建立特色产业,统筹507.2万元资金为社区作价入股,实施蓝莓、香菇、黄精、苗圃等4个项目。目前麻江县管井湖社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后坝移民小区发展蓝莓、黄精特色产业,建设292亩林下经济,实施到户产业项目1个、集体农业增收项目3个。
旅游业是黔东南的优势产业。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县云台山景区,当地通过在景区打造绣球花走廊带,在景区外增设山顶越野车、丛林穿越等游玩项目,积极挖掘旅游新业态,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确保游客玩得开心、住得下来。
在云台山景区外,也将开设观光车环线、小火车游、云台山卡丁车、山顶越野车、丛林穿越等惊险有趣的观赏游玩项目,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同时,为优化城景一体化和水车小镇风采,当前,杉木河白沙井景区正有序升级,将增加夜漂、大冲刺和民宿等相关业态的建设,今年5月1日之前将正式投入运营。
如今,我州各地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贫困群众真正走出了贫困,持续向着乡村振兴发力,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