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1月27日

抓机遇 奔小康 推动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 岑巩县种桑养蚕产业发展初探

□ 杨启杭

岑巩县位于贵州东部,黔东南东北角,辖9镇2乡1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148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94万亩,林地面积80万亩,宜林宜牧地78.0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0.35%。县内居住着汉、苗、侗、土家等18个民族,总人口23万人。

该县是“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思州石砚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县,国家卫生县城。

近年来,该县坚持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农业重点推进“四个两业”(坝区稻+N、烟+N,山上油茶茶叶,林下林药林菌,庭院养猪养蚕)主导产业,加快走出了一条切合全县实际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路子。特别是2018年以来,借助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之机重点推动了种桑养蚕产业的发展。

一、岑巩县种桑养蚕产业分布情况

从国家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该县抓住东西部协作的机遇,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响应国家“十一五”提出的“东桑西移”工程,搭乘东西部扶贫协作快车,于2018年在天星乡、大有镇率先种植桑树,品种选择为强桑一号(嫁接桑),当年共种植1890亩,分别是天星乡1690亩、大有镇200亩、项目惠及两个乡镇13个村级合作社,参与农户389户,2019年至2020年初种植5030亩,在原有两个乡镇种植的基础上增加了羊桥土家族乡、凯本镇,分别是天星乡2010亩、凯本镇1220亩,羊桥土家族乡1500亩、大有镇300亩。现共种植桑树7000余亩,蚕桑项目覆盖4个乡镇22个村级合作社,惠及农户858户,其中贫困户392户,覆盖贫困人口3500人,带动贫困群众直接参与蚕桑产业发展1000人次以上,吸纳就业2万人次,贫困户参与人次达到30%以上。二次分红利益19.8万元,分红覆盖人数600余人,带动农户务工8000人次,务工收益64万余元。全县蚕桑产业带来的效益对扶贫工作贡献日渐凸显,形成了以天星乡为种桑养蚕中心向周边乡镇辐射的桑蚕产业发展格局。

二、种桑养蚕效益分析

桑蚕产业在东西部地区,特别是岑巩县属于典型的新兴产业,对政府或是老百姓而言,都是摸索、学习、实践的过程,其效益也是政府及百姓值得斟酌及考虑的,政府和群众也将种桑养蚕产业与烤烟、杂稻制种、常规水稻、玉米等常规作物作为相对比较。近两年来,特别是实施种桑养蚕最早的天星乡群众而言,群众心里这本账还是很清楚的,通过对比,综合有以下六个方面优势。

一是投入成本低。结合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投入扶贫资金到种桑养蚕项目每亩折算为2870元,其中桑苗1260元每亩、桑园肥料100元每亩、蚕房补助500元每亩、其他桑树农药及养蚕用物资折算1010元每亩,群众只需投入自己的土地,再投入一定的劳动力,加上政府补助的肥料自己在添加一定的农家肥,群众投入也就是每亩土地提供4-5个劳动力即可做成桑园,并达到一定的养蚕标准。二是技术含量不高。就桑树种植而言,冬春季节为种植桑树最佳季节,以不超过清明节为最佳,每亩土地种植桑树800-950颗为宜,与种植烤烟密度相近,且桑树种植成活率较高,一般在95%以上。养蚕结合该县气候,在不实行工厂化养殖的条件下,一年以春秋两个季节养蚕为宜,每季养两批次,只要群众按照技术的要求,保持蚕房干净整洁,干湿度温度随养殖季节适当调整,在养蚕过程中保持干净、干爽的桑叶喂养条件下,养蚕失败几率较低,一般情况下,保持250-280颗鲜茧每市斤的产量是有保障的。

三是养殖周期短。养蚕是一项时间阶段性产业,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时间,就该县而言,蚕催青、小蚕供育均在政府及外包给企业的情况下,一般催青时间在9-10天左右,小蚕供育时间为7-8天,小蚕在刚进入三龄期即投放到群众家中饲养,按蚕生长周期有五个年龄时间段计算,在群众家中养蚕也就是三个年龄时间段,时间在18-20天左右。即养蚕一批时间总体在28天左右,其中在农户家中饲养只有一半的时间,算春蚕养两批、秋蚕养两批,群众总体一年投入养蚕时间76天左右,其余时间再投入桑园管理(施肥、除草、剪枝、蚕房整理)等,总体一年投入不超过三个月时间,剩余时间群众可以投入其他产业发展及就近务工。

四是市场销售有保障。结合东西部扶贫协作,该县引进了在杭州建德市大同镇养蚕经营多年的一个种桑养蚕合作社合作,目前共投入杭州市援建资金600万元,自筹资金600万元。加强种桑养蚕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现建成小蚕催青室一个,一批可催青15000张蚕种,建有小蚕供育室两个,加上部分农户自行供育,一批可供育小蚕3000张,在不扩建的基础上,目前可保障全县种桑养蚕三年的催青及供育。为了保障老百姓利益,该县与引进的合作社签署了收购协议,保底价20元每市斤鲜茧,市场价格高按市场价收购,市场价格低按保底价收购,切实打消了群众后顾之忧。

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及闲置房屋得到有效利用。种桑养蚕产业不属于劳动力高强度产业,当下农村老百姓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多,剩余在家以妇女及小孩为主,养蚕产业主要以妇女为主,以一张蚕计算,养一张蚕在老百姓家中总体需要采摘桑叶1300-1500市斤左右,三龄蚕以后为18-20天,桑叶采摘前期12天左右蚕食桑叶量不大,总体需桑叶300斤,大蚕8天总体需桑叶1150斤左右,所以总体来说劳动量及劳动强度不大。在蚕房问题上,结合我县农村外出人口较多,老百姓住房以砖混结构三层及以上为主,闲置房屋较多,按每张蚕单层养殖需35平米左右计算,一户老百姓一次养殖3-4张蚕是具备条件的,而且充分利用了农村闲置房屋资源,杜绝了蚕房建设占用过多土地资源,减轻了农户筹集资金修建蚕房带来的经济负担。

六是环境及人力资源优势。按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岑巩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优先,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空气质量,这为种桑养蚕提供了绝好的发展空间及质量。2019年,该县生产的蚕茧送相关机构检验,达到了国家“5A”、“6A”级蚕茧的质量标准,这为下步全县发展优质蚕茧基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该县百姓受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影响较早,老百姓基本汉化,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通过发展生产致富的愿望比较迫切,这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种桑养蚕产业发展的人力需求。

三、养蚕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模蚕房建设方面:按照养蚕五个周期折算,每个周期所需要的蚕房面积越靠后需要越宽,按照正常水平每张蚕所需蚕房面积为30-35平方米,成熟期桑园每亩每次可养一张蚕,对于种植10亩以下的农户使用家庭闲置房屋即可,但10亩以上的农户蚕房面积远远不足,这就需要建设一定规模的蚕房,由于种桑养蚕为新兴产业,老百姓认可度还不是太高,投入资金建设蚕房的意愿积极性不是太强烈,蚕房建设要符合土地相关政策,而且蚕房一次性投入资金比较大,群众养蚕心理预期还不是太强烈,所以规模蚕房建设成为摆在种桑养蚕大户面前的一道难题,利用现有蚕房高密度养蚕成为了当下急需探索解决的课题。

(二)、种桑养蚕技术服务方面:目前,岑巩县种桑养蚕技术服务,主要以送出门到建德大同镇学习及大同镇派种养能手到该县入户手把手教为主,特别是在刚开始发展的头三年,还需要一定的技术力量继续跟进,本地种桑养蚕农户学会、学精还需要要一定的过程。要想本土化、长期化、规模化发展,种桑养蚕技术的推广及普及还得依靠本地政府组织技术力量对农户进行指导培训及农户自己学习探索。

(三)、桑园有效利用及群众信心方面:目前岑巩县种桑面积7000余亩,均是2019年初以来新种,桑园桑叶均未达到丰产的年限,加之极端天气影响、群众管理技术跟不上、部分农户养蚕受损等影响,目前真正有效面积只占到总面积的70%左右,大多农户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桑养蚕,桑园的田间管理跟不上,直接导致了后期养蚕效益受到影响,部分种桑户由于各种原因养蚕积极性不高。

四、对岑巩县发展种桑养蚕几点建议

(一)提高田间管理水平,提升农户积极性。桑园的管理实际是属于比较粗放型的,每年春秋两季蚕养结束后及时剪枝、施肥就好。养蚕则根据杭黔服务中心技术要求,做好蚕房预留、消毒处理,安排合理的蚕宝宝饲养疏密度,保持好新鲜的桑叶喂养,整个过程注意消毒处理。在我们养蚕新区来说,每一批次、每一张蚕养殖成功的几率是有保障的。建议县专班加大对养蚕农户桑园田间管理、养蚕技术的培训力度。

(二)继续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种养技能。种桑养蚕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都还是新兴产业,不管是桑树的品种、蚕的品种、养蚕的需具备条件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学,且多是60岁以上中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把养蚕技术学精学透还需要一个过程。建议县专班加大对养蚕技术人员的培训投入和培养力度,可与就业相关政策配套实施,用活资金、培养一批本土实用人才。

(三)积极动员宣传新户,尽量缩减大户。从目前岑巩县2020年养殖的四批蚕及桑园管理水平来看,小户(平均种植桑园3亩-8亩)的桑园管理、养蚕的产量平均水平高得多,大户(20亩-50亩)在桑园管理上的存在“管理不到位、蚕房面积不足、大规模养蚕发病率较高”的风险,且大户养蚕平均每张产量均不及小户。建议加大对现有种桑养蚕大户采取一定措施予以缩减,同时积极鼓励培养新种植小户,对目前只种植1-2亩小户继续跟踪适度扩大种植面积;再次加大养蚕新技术引进力度,特别是其他地区多层养蚕技术,这样既最大化利用了现有蚕房,又降低了农户投入蚕房建设资金压力,有效保障种桑养蚕产业健康发展。

(四)、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为后期引进加工企业奠定基础。中国的蚕丝制品有着47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摸索演变,蚕茧用途越来越广。蚕丝可以用作蚕丝被、服装、化妆品、医疗、工业等领域,目前市面能缫3A级以上干茧每吨在9.2万元左右。就目前该县群众自养的蚕茧,经送相关机构检验测试,蚕茧能达到国家缫5A生丝标准,且蚕茧的解舒率(衡量茧丝离解难易程度的指标)能达到60%以上,具备优质茧生产基地基础。蚕蛹是一种优质的昆虫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在50%以上,人可食用,亦可加工相关动物饲料,蚕蛹的售价在1.5-2万元每吨。后期用剩的桑叶、剪枝后的桑枝条、桑树根、蚕砂(蚕的粪便)等提取加工附属产品在国内国际已经有相关的加工、生产、销售企业,总体市场发展前景是比较好的。

唯有全产业链发展才能提升种桑养蚕附加值,提高当地种桑养蚕带来的就业率,增加当地财税收入,才能在岑巩县健康发展,真正让农民得实惠。当下该县种桑养蚕面积养活一家蚕丝被加工厂是不成问题的,但蚕丝被只是丝织品的其中一项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空间不大,吸引缫丝厂进驻生产加工成为当务之急。拿引进两组缫丝机的缫丝厂作比较,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用于加工的蚕茧80%必须由本地提供,照此推算,该县最低需种植桑园15000亩,每年鲜茧产量必须达到245吨;其二,进一步规范种桑养蚕农户的种养殖水平,虽然该县自然条件已经具备优质茧的养殖,但还得加大种桑养蚕技术培训投入力度,才能真正将全县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优质茧生产加工基地;其三,加大与全国其他种桑养蚕地区、蚕茧加工企业的沟通合作,为引进新技术、招引好企业、加快融入全国种桑养蚕重点地区打下基础。

(作者系岑巩县天星乡党委书记)

--> 2021-01-27 —— 岑巩县种桑养蚕产业发展初探 1 1 黔东南日报 c151748.html 1 抓机遇 奔小康 推动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