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姐妹们,辛苦大家赶货啊,做完这批货就得更多钱了。”“老板,我们这几天赶货辛苦很,到时候多给点钱过年啊!”连日来,施秉县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安置点南官营社区内的春燕服装厂里,120名当地妇女员工正忙着生产服装,赶制订单,有说有笑……
在黔东南,像春燕服装厂一样为搬迁群众开发岗位的企业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州积极创新扶贫举措,千方百计创办社区微工厂、扶贫车间等方式,助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落地生根,同步实现“城市梦”和“就业梦”。
“十三五”时期,全州共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9个,308103人已全部实现搬迁安置入住。为持续答好后续发展的“后半篇文章”,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加大扶贫车间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建好扶贫地基为依托,结合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现有资源,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稳固实现搬迁群众有劳动力家庭基本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目标。
黔东南州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就业扶贫目标思路,积极推行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脱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州认定就业扶贫车间568个,吸纳就业2.21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万人;全州认定就业扶贫示范基地32个,吸纳就业1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0.2万人。
内引外联建好扶贫车间
我州通过引导能人返乡创业、东西部协作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依托优势产业培育等方式,积极打造返乡创业型、东西协作型、企业带动型、产业培育型“四型”就业扶贫车间。利用报纸、网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返乡创业政策,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技能人才返乡开办扶贫车间,通过创业带动群众就业;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引进杭州劳动密集型企业到黔东南州建立扶贫车间,开发就业岗位吸纳就业;积极探索推行“龙头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和鼓励更多的企业积极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各县市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因地制宜促进分类就业
根据扶贫车间的不同运营模式,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分类就业。采取厂房式集中就业、作坊式居家就业、合作社式灵活就业等方式,积极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镇、村创办分厂或加工车间,动员企业将厂房设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贫困劳动力较为集中地区,采取“企业﹢订单﹢贫困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由企业或合作社统一负责联系订单和销售,按统一标准,让百姓获取稳定的工资收入。
加强服务促进健康发展
在扶贫工作中,我州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就业扶贫车间缺工人数、招聘条件、工资待遇等信息,并组织小分队到安置点开展招聘活动,积极动员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到就业扶贫车间务工。
与此同时,认真落实就业扶贫车间扶持政策,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每人500元的一次性补贴;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且贫困劳动力通过在工作岗位上实际操作的方式接受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一定期限的以工代训补贴;对有资金周转需求,符合条件的就业扶贫车间办理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贴息等政策扶持。
(本版图片均由黔东南州文联摄影家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