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莉
“稻+N”生态种养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种植水稻为核心,在不减少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在水田中放养鱼、虾、蟹、鸭等水产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通过水稻与水产动物互惠互利而形成的复合循环种养生态模式。
一块稻田,获得稻、鱼、鸭等多种收获,让老百姓的“一块田”挣上了“两份钱”。这种“稻+N”生态种养模式,在我州山区极大弥补了传统种植业的单一性,让群众实现复合式生产,切实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收入,为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注入活力。
坚持绿色发展
积极推广稻鱼鸭复合系统
稻田生态种养高效模式被农业部誉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而这种“稻+N”生态种养模式,在我州从江县早有成功实践。
据史料记载,从江县的稻鱼鸭共作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明代,但从当地古歌、传说等口述史资料推断,则有近千年的历史。
“稻鱼鸭共生系统的特点就是成本低、易管理、收效快,实施稻鱼鸭的亩产值要比普通的多收1000元以上。”从江县农业农村局高级水产工程师顾泽谋告诉记者。
党扭村曾是加榜乡深度贫困村之一。要脱贫就得先增收,稻鱼鸭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我们村老百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蛮高,今年稻鱼鸭工程覆盖所有村民,目前发展田螺养殖300亩、黑木耳种植3.5万棒……”加榜乡党扭村第一书记李声才告诉记者,村里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弥补传统种植业的单一性,让群众实现复合式生产,切实提高收入。
“我们拱孖村早在2015年的时候就是县里面实施稻鱼鸭复合系统示范点,县农业局负责提供技术指导,村民的积极性非常高,今年县里面免费送鱼苗2300多斤给我们村,全村覆盖250户。”西山镇拱孖村支书潘有恩告诉记者。
目前,从江县实施稻鱼鸭产业面积达11.56万亩,预计产量3280吨、产值1.3亿元,覆盖全县19个乡镇377个村寨——这项传统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随着旅游规划的逐渐完善,从江县还做起了稻鱼鸭共生系统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大文章,让农耕文化绽放出耀眼光芒。
据悉,2011年,我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农业复合生产模式、古朴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功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被国家农业部列入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属贵州省唯一。2018年,我州创建稻鱼鸭高产示范点11个,面积1172亩。经测产验收,水稻(香禾)平均亩产351公斤、田鱼30公斤、鸭产量41.6公斤,按市场平均价计算,平均亩产值达6388元。推广稻鱼鸭面积6928亩,平均亩产值4638.9元。
坚持示范带动
探索稻田综合种养多种模式
选择“稻+N”生态种养模式,不仅仅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更是对“绿水青山”的维护,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真正践行了“两山”理念。
位于天柱县邦洞街道灯塔村的安发水产养殖基地,以台湾泥鳅养殖为主,是天柱县特种水产养殖场之一,也是该县实施“稻+N”水产养殖示范点。2017年9月开始创建,采用“稻+鳅”模式,从广东省引进台湾泥鳅种、观赏鱼苗等鱼种进行繁殖。
该基地面积达20亩,建有10个鱼塘,全部运用水管引来水库沟渠的水喂养,以繁殖、销售泥鳅苗为主。一年多来,经常接待外地客商前来考察、订购泥鳅苗,远销省内外各大城市。2018年,通过销售泥鳅苗和商品鳅,年收入20万元。
2018年,天柱县推广“稻+N”生态种养面积近5万亩,其中“稻—鱼”4.5万亩、“稻—虾”300亩、“稻—蛙”620亩、“稻—鳅”280亩、“荷—鱼”3260亩。水产品产量为1295吨,年产值7770万元。
近年来,我州坚持以“种稻为主、种养结合、稳粮增效”为原则,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稻+N”种养模式,建立“稻鱼、稻鳅、稻鳖、稻虾、稻蟹、稻鱼鸭共生”等“稻+”生态种养模式,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如:以天柱、黎平等县为主的“稻+蛙”模式,已成功繁、养殖幼蛙,亩产值8000元以上;以三穗县为主的“稻+蟹”模式,利用优质水资源,引进阳澄湖大闸蟹,亩产值可达到6800元;以岑巩县、锦屏县为主的“稻+鳖”模式,生态种养提升鳖米品质,亩产值8000元以上;借鉴湖北养殖模式发展“稻+虾”养殖,以锦屏、黎平、天柱县为主,亩产小龙虾100公斤以上,亩产值6000元。
稻花香里说丰年,“稻+N”成就群众致富“聚宝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的“稻+N”生态种养模式,融农业生产、科学管理、农艺展示、休闲农业等为一体,创造了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科创价值,体现了我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织就了乡村振兴的壮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