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秉县第二小学 姜田芳
本人是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十多年来曾于多所农村小学任教。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影响孩子心理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例如,电视上健康或不健康的剧情;电脑里健康或不健康的网站、图片、游戏;手机的种种游戏和音乐;家庭父母的文化素质、相处方式;社区的不良现象,学校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些都直接影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而大多数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也只想看到考卷上满意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现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也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
通过收集典型的心理影响学习的案例并进行分析、反思、研究,针对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引导策略。
1、家庭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健康引导策略
家庭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心理为:观点不一致,怨恨父母或者怨恨亲人,因为心里装着怨恨而影响着学习。再或者懒惰、叛逆、厌学等。对此,教师要采取有效地说服,内化学生的思想。
(1)沟通。说服家长引起对孩子心理的重视,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才能达到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说服。说服学生,使得学生认同引导者的观点,使得学生的观点和教师的观点一致。观点一致的过程就是学生转变的过程。
沟通——说服——观点一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辅导的整体。可以说沟通与说服过程是心理障碍的消除过程,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离不开沟通与说服。
2、社会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健康引导策略
对于网吧电脑游戏、手机游戏、黄色视频等社会因素造成的学生叛逆、成瘾、懒惰、厌学等不健康心理,教师可采取呈现证据与有所转变后的奖励相结合的引导策略。
(1)呈现证据。对于理解能力较低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例如不玩游戏的某某同学学习成绩很好,家长喜欢他,老师也喜欢他等。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证据,例如出示不玩游戏的学习结果与玩游戏的学习结果两个方面的论据。让学生从论据中认识到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已经不对,然后主动纠正自己的不健康心理与不正确行为。
(2)奖励。当孩子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如别的同学家庭优越,自己的父母也没别人的父母能干,学生就会出现自卑、孤僻的不健康心理。这是一种受社会人们攀比的影响,学生出现这种心理状态教师要抓住时机给予孩子奖励。奖励可是表扬或者物质奖励,物质奖励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过多使用。应多采用语言表扬,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引导学生体验到做出正确行为后的愉快感、自豪感和成就感,依次转化为学生正确心理与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
3、教师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健康引导策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所以才有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之说。当学生不理解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时,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使之形成反感、怨恨、厌学的不健康心理。对于这样心理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分析与榜样行为示范的引导策略。
(1)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教师的某种行为而产生不喜欢这位老师,对于学生这种反感老师的心理,教师要彻彻底底地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让学生彻底明白自己这样做不仅辜负了老师的一片苦心,还害了自己,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是不对的,从而自觉地改变行为,端正态度。
(2)榜样行为示范。在帮助学生分析教师行为的基础上采用榜样行为示范,榜样行为示范有多种方式,例如:让对老师产生怨恨的学生向班上某某同学因为不反感老师,不埋怨老师而用心学习,从而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为学习榜样。也可以通过语言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的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此外,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也应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坚决杜绝消极的、不健康的内容。
4、同学之间矛盾造成心理障碍的健康引导策略
(1)课堂引导。当孩子们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如果没得到及时的解决,孩子很容易产生嫉妒、怨恨、暴力等心理问题。教师要在教室里让全班孩子作证,弄清孩子发生矛盾的根源,让孩子们化干戈为玉帛,马上握手和好。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引以为鉴,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教室是孩子们每天学习的地方,也是教师和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在课堂上特别是班会课进行心理引导,会事半功倍。因此我在每一个学年度的教学中,都会自行设立心理健康引导课,然后用心去备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同时还请有经验的教师去听课,之后帮着提意见,不断改进引导方法。心理健康引导课上与不上,区别是很大的。在我坚持上心理健康引导课的这几年里,孩子们在学习上认真努力,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因为我们班一直有心理健康课,孩子们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课堂上的心理引导效果最为显著。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善于发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追究其原因,根据造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