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2月05日

亻革 家婚俗的独特人文视觉

亻革 家新娘 (通讯员 梁慧军 摄)

唱歌 (通讯员 梁慧军 摄)

婚宴现场 (通讯员 梁慧军 摄)

○左鸿富

亻革 家没有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尤其是婚俗非常独特。

亻革 家能歌善舞,芦笙场是其青年男女社交的主要场所,许多恋人都是在芦笙场上通过吹芦笙和跳芦笙舞相识、相知、相爱并结为夫妻。在亻革 家人举办的节庆、祭祀等各种集会中,都要举办芦笙会,青年男女都要参加跳“踩亲舞”。通过几天的相处,男女双方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意的双方会结成一对对舞伴,跳起踩亲舞。在吹笙跳舞过程中,男方会用脚尖轻轻去点踩女方的脚背,女方如果有意,会用手轻轻捶打一下男方的背部,并把一条自己精心编制的花带挂在男生吹奏的芦笙上。会期过后,男方家就会托媒人到女方家去说媒。如果女方父母及女方母舅家同意,就择选吉日完婚。

娃娃亲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亻革 家实行的是定娃娃亲(也叫背带亲),即婴儿出生满月后,如果是男娃,其父亲就要出门到其他亻革 家寨子去找“亲家”(帮儿子找媳妇)。男娃的父亲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住宿,因那时生活艰苦,各家住宿条件比较困难,走到不熟悉的寨子,没有住宿处,晚上就打开伞遮住自己,用被窝遮盖御寒过夜。当访到有哪家也刚有女娃出生时,男娃父亲就借口到女娃家找酒喝。吃饭时,男娃父亲端着一只盛有酒的酒钵推到女娃父亲面前,如果女娃父亲不推辞,接下了酒钵并高兴地同男娃的父亲一起喝酒,就表示同意了。如果女娃的父亲把酒钵推回来,不肯接酒钵,则表示女娃儿的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男娃儿的父亲接着再去寻找。直到找到“亲家”才回家。

找到“亲家”以后,男娃父亲就回家来准备礼物,三天后请媒人去提亲。媒人们抬着一只鸡及需要的一些“礼信”。出门时,媒人代表男娃家唱道:“她家老人在上面,我家老人在上面,我们找不到哪里来开亲,就找我们的爹,找我们的妈,找老亲老戚来开亲;开就开了啊,但是我们不晓得要走哪一边,走哪一条(路);我们的妈就像一张弓,我们就像一支箭,弓把箭放出去,朝东就走东,朝西就走西。”来到要找的人家屋前,媒人又唱道:“寨子大的有三百家,小的有三十家,三十个人做一家,哪家我们都不钻,恰恰钻进你的家。”进屋后,女娃的爹妈还没明白来人的目的,就去问是哪里来的客人。媒人就故意用脑壳去碰灶头上的扬春(烧柴火时火烟熏成的黑烟),用脚去踩火炉边的火灰。这时女孩的爹妈才明白来的是什么人。说: “哦,这是我们的亲戚了。”于是请客人坐下来,并拿烟、倒水给客人。媒人说:“我们是来说亲的。”大家都说出名字以后,说:“我们都是亲戚,都是一家亲了。”于是,女方家又去请自己的郎舅来。

郎舅来了以后坐上座。能说会道的媒人,好话说了一千箩,就把郎舅说动了心。郎舅同意以后,就把抬去的鸡杀了煮吃,这门娃娃亲就算定下来了。定亲以后,两家就开始互相往来,直到两个孩子正式结婚。

现在,亻革 家已废除“娃娃亲”,实行“婚姻自由”,但为了纪念先辈(父亲为新生儿子找媳妇而风餐露宿的艰辛)定娃娃亲的传统习惯,便把拿伞、背被窝的习俗延续下来,在接亲时,象征性地用一把伞绑在被窝上。

接亲

婚礼的头一天,新郎家就把女方家要待客的猪肉先抬去了。婚礼当天,新郎家派去女方家娶亲的人有三女三男。两个中年妇女的职责是唱歌,未婚少女为伴娘;三男中年长的为发亲客,作为新郎家的全权代表,其余两人为助手,年纪最小的一人负责背被窝。其余的为帮忙抬嫁妆的男青年。婚礼当天天亮前,新郎家就把娶新娘的盛装(衣裙、帽子、鞋袜)放入竹箩筐里,箩筐口用大红纸盖住,做成一挑;另外用猪崽箩装着一只母鸡与一升大米(用红布袋子装着)做成一挑(如果男方家还没有到女方家说媒,要抬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第三担用一把红伞串上一床被窝;最后准备好几对抬嫁妆的滑竿。

吃完早饭,接亲的人员就准备出发了。去接亲的时间视新郎与新娘两家之间的距离而定,一般都在九点钟之前出发。出发前,发亲客把新郎家用去接亲的银项圈套在项上,并用外衣遮住,藏在衣服中间,使外人看不出来。一切准备就绪,所有去接亲的人员在堂屋中间排队。新郎家在大门口摆放一张八仙桌,有两个妇女负责敬酒,在出大门之前每人都要喝一杯出门酒。男在前,女在后。出门的先后按接亲人员所起的作用排序,负总责的发亲客排在最前面,第二个是发亲客的得力助手,第三个负责背被窝,随后按秩序依次出门;三个接亲的女人排在三个男子后面,其中在前面的是媒人,肩挑一只母鸡和一升米,最后面的是肩扛滑竿的接亲人员。

接亲队伍来到新娘家,新娘家没有人接客,也不放鞭炮,帮忙的人就像没有看到接亲的队伍一样,各做各的事情,接亲人员像一般的客人走亲戚一样,进屋以后找个地方把东西放下,自己找凳子坐下休息;有些寨子的习俗有所改变,也摆上拦门酒,每个人喝一杯酒后就进了屋。亻革 家人说,女方家嫁姑娘因为很伤心,所以不放鞭炮,不作迎接客人的礼仪。

接亲人员休息一会儿,女方家便摆上酒及饭菜。吃过饭后,就开始进行交银、吃鸡肉、开柜、催亲、发亲等一系列仪式。每一个仪式,每一道程序,每一种礼节都是用唱歌完成,整个过程持续四五个小时,他们用歌声来叙述整个接亲的过程,从吃完午饭开始,一直唱到女方家打发新娘出门才算结束。

亻革 家接亲习俗中,对发亲客的要求很高。作为发亲客,必须父母、妻子健在,儿女双全,为人正直,德高望重,能讲会说,具有应付各种场合的经验,酒量好,最关键必须是亻革 家歌师,精通亻革 家古歌、酒歌、山歌等。不然,对不了歌就发不了亲,出不了门,接不来新娘。

午饭后,主人家在堂屋把三张八仙桌摆成一个横排长桌,安排女方母舅爷坐上方,发亲客坐下方;在堂屋侧边的房间也摆上三张八仙桌,接亲的女媒人在上方坐定,新娘家的母舅妈及请来陪客的人相陪。两边各摆上碗筷、酒、肉等,一系列仪式正式开始。

第一步是交银仪式,唱交银歌。亻革 家青年男女结婚时,传统的习俗是男方家必须打一个重四两三钱的银项圈。四两表示一年四季,三钱表示感谢母亲对女儿哺乳幼儿时的三年之恩。现在银两的多少及项圈的大小由男女双方商定自由定做,不再限定为四两三钱,有的重达几斤。银项圈由发亲客保管,戴在颈上,到唱交银歌时交给女方的母舅。母舅把银项圈交给新娘的母亲,最后再拿给新娘戴上。

第二步是吃鸡肉仪式,唱吃鸡肉歌。鸡肉是把从新郎家抬来的那只母鸡杀了以后,煮熟并盛在碗里,每人面前放一碗。发亲客先唱, 女方家接着唱回敬歌。唱毕,大家一起吃鸡肉。

第三步是讨红蛋,逼发亲客下蛋。男方家接亲的人出门时,就用红袋子装了几十个煮熟的红蛋。到女方家唱歌时,发亲客就把红蛋藏在自己的凳子下。女方的妇女们拿着一个竹箩筐,里面放一些稻草,来“逼”发亲客“下蛋”。

第四步是开柜仪式,唱开柜歌。亻革家青年男女结婚,女方母舅爷家要送一层四方的红色木柜子(寓意“送贵子”)作为嫁妆。木柜子侧面斜贴着一条红对子,上面写着“天长地久”几个毛笔大字,柜面四只角分别贴上“荣华富贵”大字。

第五步是咂酒,唱咂酒歌。 咂酒是亻革 家人的古老习俗,是一种唱歌劝酒的方式。咂酒时,第一个敬的是发亲客,接着往下传,每一人唱两首歌,喝两杯酒。从堂屋开始,堂屋的人都喝了以后,把坛子移到侧房妇女唱歌的一桌,再移到大门口敬客人,直到开饭坐桌子时,一桌一桌地敬来喝喜酒的客人。

亻革 家对女媒人很挑剔,女媒人必须是歌师,公婆、丈夫健在,儿女双全,酒量好,能说会道。她们要从饭后开始唱歌,一直唱到发亲出门。

出门

女方家的正席一般在下午三四点钟开饭。酒席过后,就可以发亲出门了。一号发亲客因年龄大,喝的酒多,还要负责接亲全盘事务,一般不挑东西;二号发亲客要挑一担担子,担子的一头是一篮糯米饭,一头挂着一块猪肉或猪腿;三号发亲客仍然负责拿伞挑被窝,被窝已用一根木棒挑着,一头是被窝,另一头是一块猪肉;年纪最大的女媒人扛着一对蚊帐杆,蚊帐杆上的帐钩装饰非常漂亮,每个帐钩上都有12个用红线编织的精致香包。年纪小一些的女媒人抬大米和鸡,担子的一头是用红布袋装的一升大米,一头是用猪崽箩装着的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一公一母,象征新婚的这对小夫妻和和睦睦,恩恩爱爱,健康成长并繁衍子孙。

一般在下午五六点钟发亲出门。出门时,女方家所有客人都来送新娘出嫁,唱送别歌。唱歌的内容是希望男方家要多担待,姑娘有不会的、不懂的、有得罪人的地方,要多教育,女儿要经常回家看爹妈。一直送到寨子对面的山坳处,才依依不舍地与姑娘挥手告别。

进门

在新郎家大门口里边摆着一张八仙桌,几个亻革 家妇女端着酒碗站在桌子旁边等候,接亲的人员进屋,每人都要喝一碗拦门酒才能进家。接亲的两个女客要与敬酒的人对歌,对完歌以后,然后喝酒进屋。新娘也要喝一碗拦门酒,才能进屋。进屋后就直接进入新房,不行叩拜礼。

到晚上八九点钟,接亲的人吃最后一轮的酒席后,亻革 家接亲的整个过程才算结束,剩下的就是喝酒吃肉闹新房了。

选自《凯里文史旅游故事》

--> 2021-02-05 1 1 黔东南日报 c152506.html 1 亻革 家婚俗的独特人文视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