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玲 王珺 李林果
就地过年,也叫原地过年,指春节期间不返乡,留在工作地过年 。
1月初,我国多地出现多点零星散发新冠肺炎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在此背景下,各地陆续发出“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工、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过年 。目前,全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多个省份发起了倡议。
春节即将到来,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选择就地过年,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做好个人防护,就是我们为防疫做的最大贡献。家人在那头,你在这头,和家乡亲人同呼吸、心连心,这就是对防疫工作最大的支持。
哪过都一样 来年再补上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过年,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也许是最值得期盼的日子。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年货和满满的期待,赶飞机、坐火车或者自驾,只为和家人、亲人、朋友能有短暂的团聚。可是,在黔东南,有那么一些在此打拼的外地游子,今年却不能回家过年。
“今年哪都不去了,就在凯里。”老家在四川的杜育纯师傅来到凯里打拼已近20年,这次,还是他头一回在凯里过年。“家里还有老父亲,留他一个人在家过年,总是有些不放心。”
去年国庆节时,杜师傅就和妻子提前回了趟老家,把父亲的房子里外打扫了一遍,他想着,万一过年回不去先把房子收拾干净,再给老人提前准备些过年东西。原来,杜师傅的父亲几个月前去了新疆看望女儿,准备年前回四川老家。
“父亲年纪大了,经不起路途颠簸,好多次接他来凯里,可住上几天就要回家。”老人习惯了老家的生活,杜师傅习惯了春节回家陪着父亲。“不回家,也是不给国家添乱。”
杜师傅的孩子在杭州工作,前几天和孩子通电话让孩子就地过年,电话的那一头,有着同样来自儿子的牵挂,“爸,你和妈妈注意身体,明年4月份年休,我和媳妇儿再来看你们。”而杜师傅的妻子张女士早早地就做好了香肠腊肉,准备给孩子寄过去。“过年人少,吃饭也不香,可是只要家人身体健康,在哪过年都一样。”
就地过年,是舍小家,顾大家。这不,的士司机王师傅今年也打算留在凯里过年。可是,就在前几天,他还一直在犹豫,到底回不回家过年?“昨天,母亲打电话来说'过年别回来了,放心,有你弟照顾我,就在家待着安全’。在外地工作,一年就回家一两次,今年过年不回家我还担心母亲会不开心,她的理解也让我感到温暖。”
王师傅老家在遵义,由于工作比较辛苦,虽然离家不算很远,一年到头也就回去两三次。“去年三十夜,一家人本来准备赶着回家团圆,然而受疫情影响,最后没有回成。当时,我就能感受到母亲电话那头的失落。直到国庆放假,才回去看她。今年,母亲非但不责怪,还主动提出让我就地过年。”
跑的士,接触的人比较多,风险也大。“不出远门,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乘客负责。年后,再找个时间回家,把年‘补’上。”王师傅说,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提倡大家就地过年,咱们老百姓应该积极响应才是。“今年过年不回家,继续工作、服务大家呀!”
人虽不能回 祝福不能少
年味越来越浓,吴安婷对“回家和留下”这道选择题的答案也从一开始的犹豫不决到逐渐清晰。
“我和外地同事都选择响应政府号召‘就地过年’。”吴安婷是横店电影城凯里店店长,云南西双版纳人,去年10月份刚调至凯里工作,这是她第一次在凯里过年。
受疫情影响,去年电影行业遭受冲击较大,新年档上映大片多,是行业复工后的一个重要节点。“现在过年看电影是大部分年轻人的新刚需,所以万家团圆的日子我们需要坚守岗位,更好地服务市民,充实大家的节日生活。”
“不能说是遗憾,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经历。”吴安婷说,不能回家过年,最想念的是妈妈做的炸酥肉,每逢年关将至,就格外想念妈妈的味道。
人虽不能回,但祝福却不能少。“经历了特殊的一年,新年愿望就是希望家人朋友们都能平平安安,身体健康!”
与吴安婷留凯过年不同,在外地工作的谢洪林一家也决定响应国家“就地过年”号召,今年不返凯过年了。
今年50岁的谢洪林是凯里人,年轻时,离开老家到宁波创业,今年是他在宁波从事餐饮工作的第13个年头。往年的此时,谢洪林一家已经自驾车踏上了返乡之路。
因为从事的是餐饮行业,所以每到节假日都是最忙碌的时候,只有每年春节把店门关了,才能回凯里看望年迈的母亲。“今年就不回凯里过年了,饭店附近工厂很多外地朋友也都不回老家,我打算春节的时候继续营业,让他们能有一个吃年夜饭的地方。”
去年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凭借过硬的口碑和新老顾客们的支持,谢洪林的饭店坚持了过来。
“今年春节包点饺子送给客人吃,让他们能感受到异地过年的温暖。”谢洪林的妻子李小蓉说,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的,想让来店里消费的外地朋友在这个春节尝到家的味道。
不能回老家过年,谢洪林心里最牵挂的还是母亲。于是,他和妻子早早就买了年货,邮寄回来。“除夕给母亲打个电话,视频一下,送去节日的问候与思念。”谢洪林说,母亲是一名老党员,在新闻中了解到国家就地过年的倡议之后,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让我们不要给国家添麻烦,就别回来了。
对于母亲的理解和支持,谢洪林深受感动。“我们准备等女儿放暑假了,再抽空回凯里看望母亲。”谢洪林笑着说。
视频团圆饭 也有仪式感
“您好,请戴好口罩,接种疫苗请先到这里填表。”凯里市大十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头攒动,青年医生朱天会正忙指导前来接种疫苗的市民填表。
2020年秋天,一则“凯里红裙女孩”紧急救人的新闻温暖了凯里,视频中通过心肺复苏术,成功救醒呼吸骤停男童的“红裙女孩”就是朱天会。而这个春节,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她,再次主动要求留在凯里,继续为小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去年年初,为了抗击疫情,同事们年三十就返岗,而因为我在老家云南昭通没能回来与大家并肩作战,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今年,我想留下来,这样才能安心。”给家人说起此事,没想到他们不但没反对,反而十分理解。
距离阻断不了亲情,为了给女儿的年夜饭添些家乡味,远在云南的家人给她打包了家里做的腊肉、香肠和奶奶熬制的昭通酱,给她邮寄过来。虽然一个人在外过年,仪式感还是要有的。“周末休息时,我准备去买春联、福字和水果零食,把家里捯饬得喜庆些。三十夜做一桌家乡菜,通过视频连线,与家人吃团圆饭。”
爷爷奶奶一年没见孙女,把思念埋在心里,打视频电话时,不停嘱咐她在外照顾好自己。“心在一起,便是团圆!”
临近年关,家住城东安置小区的周乐祥却没空帮家里采购年货,作为社区干部,他得值守在小区路口的执勤点,为外地回来的小区居民做体温检测、行程登记和防疫政策宣传。
周乐祥的老家在三穗县桐林镇,今年是他搬到凯里城东安置区的第3个年头。
老家虽然不远,他还是主动选择一家4口留在凯里就地过年。除了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还因他放不下社区的防疫工作。
去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大年三十在老家刚吃完年夜饭,他就接到单位的返岗通知,大年初一便赶回了社区,与同事们一道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今年他的值班日期靠后,本可回家过个好年。但他却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全家留在凯里过年,以便社区防疫工作有需要时,他能第一时间返岗。
他是党员,父母以他能给大伙服务为荣。儿子不回老家,原本容易晕车不愿出远门的二老同意了上凯里过年的建议。
“我家都不用买猪肉和鸡鸭,老人说给我们带自家养的土鸡和三穗鸭来。现在二老在家里忙着熏腊肉,打糍粑,过两天就坐我弟的车来凯里和我们团聚过年。”说起老家人正在操持的年货,周乐祥笑了,眼神中充满了对团圆的期待,忙碌一天的疲色也似乎一扫而空了。
采访中,但凡有居民前来登记返乡行程信息,他都细心叮嘱,乘坐公共交通的,一定要写清楚坐的哪趟车次,哪个座位,登记得十分细致。
“我们的工作是小区防疫第一关,把工作做细点,小区才能更平安。”
就地过年,看似小小的抉择却折射出人们的可贵精神风貌,令人心生感动和敬意。
让我们致敬每一位选择“就地过年”的你,是你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必然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