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大中小学 杨兰花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儿童阅读能力和促进听话、说话、作文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现就结合本人实际工作粗浅的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注重阅读培养。课堂上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感知语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训练入手的,最初的阅读活动只能是朗读。学生只有读出声音,才能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的理解课文的过程。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品味和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受到了熏陶感染,还锻炼了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语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知水平,还可以检查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二、注重实践认知。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语言的实践机会,由模仿到想象,由口头到书面,由课内到课外,不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实践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离开实践,语言能力就根本无法完成。因此,成功的语言教学,一定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认识和运用语言规律。
三、培养自学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充分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经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强三到四倍。因此在课堂上充分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开始设疑,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项探索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创设生动情境。在学生能熟读课文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会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朗读课文的不同部分,在绘声绘色的朗读过程中把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使朗读者和听者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趣,巧于启发,创设情境层层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个其妙的朗读世界,在朗读中理解、想象、品味文章的内容和立意,在情感和心灵上受到熏陶和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吸引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拓宽“读”的范围,开阔“读”的视野,最终享受到“读”的快乐。
六、强化训练写作。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会写工整规范的汉字是基本要求,还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小练笔或写日记,让学生学会把自己或别人的语言、身边的景物转变成生动优美的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训练,由一句话、一段话到一篇小文章,学会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感,有感而发,不做作,逐步地掌握书面表达的方法,体会写与说的不同,写的妙处,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恰当地运用。
七、运用信息技术。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将图文、音视频融为一体,有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化和立体化。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信息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领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加深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把复杂的语文知识,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面前,便于学生学习与掌握。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去衡量设计每一节课,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共同的提高和发展,提升文学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