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2月09日

雷山县“咬定青山”护绿增收

本报讯(通讯员 黄松林 余志荣) 近年来,雷山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抢抓列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机遇,逐步走出一条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民族地区、深山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子。目前,雷山县生态产业对GDP贡献率达68.74%。

用足政策,应补尽补增收入。出台《雷山县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用足公益林补偿政策,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6294.33万元,惠及1.77万农户7.08万人。用足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将保护和发展林业的良种、农资纳入补贴范畴,兑现退耕还林1.49万亩补助资金2099.12万元,惠及1.19万农户5.27万人。用足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及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发放耕地力补贴3273.68万元,发放农作物低毒农药使用补贴88.6万元。

用好资源,做强产业提收入。利用雷公山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民宿、森林康养、马拉松赛事等新旅游业态吸引游客深度游,利用森林面积达2.2万亩,综合产值1.36亿元。依托丰富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茶、林药、林竹、林菌等产业分别达16.24万亩、3.9万亩、2万亩、2123.5万棒(亩),建成连片百亩基地112个,千亩基地9个,万亩基地1个,综合产值达9800万元。根据市场需求规模发展林鸡、林蜂达23.76万羽、1.5万箱,综合产值达5100万元。用好雷山银球茶、雷公山乌杆天麻等品牌,大力推进林产品精深加工,有加工企业108家,总产值突破1亿元。

争创岗位,增加就业扩收入。充分发挥生态岗位补偿的扶贫作用,争取国家政策开发一批保护区巡护、生态护林等生态公益性岗位,帮助2046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出台政策建立生态治理项目建设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通过在植树造林、人居环境整治等建设上开发灵活就业岗位吸纳就业3860人。鼓励和支持绿色企业与农户建立“优先聘用、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就业3000余人。

落实政策,增强服务稳收入。加大对雷公山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生态移民的补偿力度,共搬迁1500余户6300余人补助6700余万元。出台激励奖补政策提升复垦复绿奖补温度,对积极复垦复绿的搬迁户每人补助3000元。积极盘活搬迁户“三地”资源,仅白岩村通过改建闲置旧房打造精品民宿就带动45名搬迁群众年人均收入3500元。增强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扎实做到“四有”“四送”“四好”“四到位”,并通过引进企业领办扶贫车间15家,带动500余名群众“楼上住新家、楼下进工场”就近就业增收。

--> 2021-02-09 1 1 黔东南日报 c152728.html 1 雷山县“咬定青山”护绿增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