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2月15日

贫困村“变形记”

——三穗县良上镇巴冶村脱贫攻坚纪实

○ 通讯员 曾胜斌

深冬时节,走进三穗县良上镇巴冶村,一排排房屋整齐排列,一栋栋青瓦红砖,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呈现眼前。

“谁能想象巴冶村还有今天?”回想起以前的日子,三组村民赵彩军记忆犹新,“卫生脏乱差,道路烂泥巴,屋外杂草丛生,屋内人畜混居,家门口就是‘垃圾池’,屋里面就是杂物间。”

巴冶村是个典型的苗族群众聚居村落,依山而建、依山而住。对人畜混居的生活环境早已习以为常。比起解决温饱,舒适的居住环境只能“让路”了。要改变大家的思想和习惯可不是件易事,这块“硬骨头”便成了帮扶单位三穗县自然资源局的头道“硬菜”。为此,该县自然资源局积极和村“两委”商议制定整改方案,决定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脱贫攻坚突破口。

“每次下村,我们不仅免费给村民发放扫帚、垃圾桶,还带头搞卫生,举办家庭环境卫生培训班,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该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告诉笔者,“人居环境一直是巴冶村的短板,结成帮扶对子以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017年以来,三穗县自然资源局和良上镇人民政府同出资、共谋划,投入资金11.1万元,购买了10个移动式垃圾箱,1辆垃圾清运车,20个移动垃圾桶,6辆垃圾清运手推车。除资金物资帮扶外,还根据巴冶村村情实际,更新村规民约,建立“十户一体”联卫保洁机制,将十户划分为一个小组,并在其中选出一户意识强、素质高的村民作为小组长,带领、监督其余九户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人居环境搞好了,其他工作也没放松。巴冶村开始思考怎样早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在产业扶贫上,他们迈出了稳健的步伐。

2017年,村两委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30万元实施了70亩的稻田养鱼项目,让50贫困户第一次尝到了产业分红的“甜头”。得到分红后,村民们热情高涨,趁势又在2018年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资金169.5万元和自筹资金30万元建设起食用菌种植项目。

“听说食用菌项目分红更多,大家都非常积极,仅用了15天时间就建起了40个大棚,并且完成了24万棒菌棒上架。”食用菌项目负责人万开云说,“食用菌项目不仅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每户贫困户年底还有500元分红,现在到基地来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了。”

“有了政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大家的干劲更足了,现在基地就有10名贫困户在干活。”巴冶村党支部书记万江介绍,“我们还利用产业直补激励政策鼓励贫困户养牛、养猪、养羊,实现自主发展产业脱贫13户。”

有效的政策激励,敲开了巴冶村致富的大门。目前,全村发展带动养殖大户4户,种植大户1户,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3人,实施产业直补182户,发放直补资金62.7万元。

2019年,乘着产业扶贫的“快车”,巴冶村又流转了140亩土地实施起天门冬中药材种植项目。

据悉,巴冶村140亩天门冬中药材预计产量至少200万斤以上,产值达640余万元。“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受益农户还会逐渐增加。”村党支部书记万江说。

村子变靓,产业兴旺。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在勤劳朴实的巴冶人手中,正演绎着迈向小康的“变形记”。

--> 2021-02-15 ——三穗县良上镇巴冶村脱贫攻坚纪实 1 1 黔东南日报 c153029.html 1 贫困村“变形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