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2月18日

岑巩县注溪镇:

春来坝区满眼绿 “稻+”模式双受益

本报讯 (通讯员 周燕) 春节期间,很多人都在走亲访友,而在岑巩县注溪镇的周坪坝区,农人们劳动正酣,采摘,搬运,装车,大家动作娴熟,忙而有序,丰收的喜悦,劳动的甘甜,荡漾在这片片翠绿的西兰花田地里。

“我们帮老板采摘是两毛钱一斤,一天能得100多元的现钱。”63岁的周坪村村民黄银珍说,自己年纪大了,无法外出务工,只要西兰花基地有活干,就会来基地做工挣点油盐钱,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冬田不闲,土地生钱。周坪坝区作为全县34个500亩以上坝区之一,主要发展杂稻制种产业。近年来,坝区采取“水稻—蔬菜”轮作模式,在水稻收成之后,利用土地冬闲期种植红菜薹、西兰花等优质高效作物,将土地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在保障“菜篮子”供应的同时,让“粮仓”变“钱仓”,让“冬闲田”变成百姓就近务工的“增收田”,实现了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扶贫的共融共促,最大限度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的蔬菜种植有产销‘一条龙’服务保障,种菜省心不愁卖。”刘治云种植了100亩西兰花,平均亩产量2000斤左右,目前,采摘的西兰花全部暂放冷库储存,将集中发往广州、上海等地销售。刘治云介绍,西兰花种植不仅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当地群众也实现了就地务工增收,共发放务工费7万余元。

“利用坝区杂稻制种基地的闲置期种植西兰花、红菜薹,一季可以吸纳200人就近就业,共发放务工费20多万元。” 周坪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开明说,通过引进市场主体示范带动,利用“冬闲田”发展精品水果、高效蔬菜等,让坝区常年有产业覆盖、老百姓常年有活干,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注溪镇有200亩以上坝区2个,杂稻制种面积稳定在3500亩以上,立足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该镇充分利用自身土地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稻+N”模式持续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并配套建设了农产品储藏保鲜冷库2座, 促进土地高效利用、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目前,全镇坝区共种植草莓100亩、红菜薹30亩、西兰花450亩、葡萄50亩、油菜650亩。

“我们将坚持‘稻+菜’模式继续做好蔬菜种植,并重点把握好品种选择、技术服务、销售等几个关键环节,确保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注溪镇党委副书记杨宗祥说。

--> 2021-02-18 岑巩县注溪镇: 1 1 黔东南日报 c152990.html 1 春来坝区满眼绿 “稻+”模式双受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