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 李卓檬
姚水长是凯里市公安局旁海派出所指导员,2017年3月,他被派驻到旁海镇水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初到水寨村,姚水长便与村“两委”召开座谈会大致了解了水寨村的情况,长期从事干警工作的他,一场座谈会下来发现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水寨村的贫困现状让他知道脱贫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走村串寨过程中,姚水长发现水寨村大堡组地势平缓,土壤肥沃,土地集中连片,具备发展产业的良好基础条件,将大堡作为脱贫发展的突破口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立足大堡群众思想较开放,但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谋生,劳动力流失严重的实际,他结合“十户一体”,动员大堡在外务工人员成立了大堡发展协会。
发展协会成立了,发展思路也明晰了,但大堡组发展产业还面临着一大阻碍,那就是组内随处可见的泥巴路。修好产业路是大堡村民的众心所向,但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及土地占用补偿问题,每次开会都在争论中无疾而终。
针对这一问题,姚水长与协会成员决定建立大堡组管理委员会,先在群众中广泛征求候选人,再从群众推选中选出12名常年在家,并热心于集体事务的青年作为候选人,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由群众对候选人进行投票选举,从中选出了8名骨干,与组长组成大堡组管理委员会,对全组日常事务和发展事宜进行管理。
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在征求大部分年轻人意见的基础上,姚水长决定以机耕道修建来破解历史遗留问题。他与扶贫队员和村“两委”一起拟定方案,发动群众筹资7万余元,向市公安局申请水泥帮扶60吨,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群众大会上与村民们意见达成一致。同时,还拟定了以后修路等公益事业所占用土地一律无偿使用的协议,全组村民都在协议上签字并按了手印,成功解决了农村自建道路涉及土地的老大难问题,为大堡组产业道路建设扫清了障碍。
回想修建产业路的过往,发生了很多令姚水长为之震撼且感动的故事。
大堡组规划建设的第一条产业路长1200米,宽4米,在必经之路上,有一段40米长的路段因为宽度不够,需砌挡墙,挡墙高度达2.5米。由于村民吴庭良家的房屋正好把唯一的道路拦断,他毅然同意拆掉两座房。而后,村民在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下,买钢筋,拉砂子,全组男女老少齐上阵,仅用5天时间就建成了这段挡墙,解决了道路建设中的拦路虎。修这条产业路需要过河,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全组男女老少又一次集体出工出劳,依靠人工力量,一点一点砌起宽14米、高6米的水坝。
产业路修建过程虽然艰辛,遇到的难题很多,但在姚水长与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都一一化解,那些苦与乐并存的日子,回想起来,仍令人心潮澎湃。
努力耕耘终有所获。2018年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的不懈努力下,在村民们自强不息的奋斗下,水寨村顺利出列,并于2019年底实现贫困人口清零。如今的水寨坐拥2000余亩的花卉苗木;发展林下食用菌200亩;发展林下魔芋种植200亩;发展林下养蜂100箱等,“产业支撑+合作社分红”让水寨乡亲们摆脱贫困,过上了红火的好日子。
曾经那一条条狭窄的泥巴路,如今已成为乡亲们通往幸福的康庄大路,姚水长感到他的驻村之旅不虚此行,他用青春守护的这片美丽热土正绽放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