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四小学 全远芳
近年来,思维导图成了教育界的热点及高频词。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图形与文字结合于一体的简单高效工具,它可以增强使用者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联想力与创造力。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脑力开发专家东尼·博赞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和总结的思考工具与笔记技巧。东尼·博赞年轻时做过家教,在通过辅导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传统的记笔记的方法是线性的,逐字逐句记录,但是工整的笔记对于帮助扩展思维和提升学习方面作用十分有限。他通过研究前人的经验与笔记发现,人的大脑对颜色、图像、线条、关键词更敏感,更容易记住,于是总结出了思维导图的学习法。目前,思维导图正被全世界2.5亿人使用,因为思维导图有着下列简单适用的优点:(1)让使用者对内容及结构一目了然。(2)使用关键词,激发大脑自由联想。(3)有效地促进主动学习,因为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大脑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鉴于思维导图如此多的优点,也正逐步被引入教学中。
在尝试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生写作课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难教与学生怕写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两个拦路虎。小学生写作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写作内容空洞无趣。很多平时滔滔不绝的学生提起笔写作文时却无话可说,空话、套话、废话罗列了一堆,却依然没有把“生动画面”展示出来。比如描写景色,很多学生会用课本中出现的景色宜人、湖光山色、别有天地等等之类的词语,不会用更逼真更形象的语句来呈现美景。二是文字苍白无力。词汇贫乏,内容干瘪,词不达意,不会运用修辞及拟人手法来增强句子的形象性,无法激发读者对文字的阅读欲。三是缺乏想象力。很多学生只会干巴巴地把主要句子写出来,不会娓娓道来,也不会围绕主题进行拓展,整篇文章读起来索然无味。形成小学生写作难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缺乏谋篇布局的整体意识,分不清主次,文章脉络不清晰,脱离主题。二是由于对语言文字的把控力不足,难以用文字生动表达内容。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思路是写作文的基础,有清晰的思路才能写出好的作文。而写作思维不清,则文章逻辑混乱,没有主题、没有层次。思维导图是一种帮助理清写作思路的工具,它可以坚定写作的信心,激发写作的热情,帮助丰富情感体验和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写作思路一旦被开启,就解决了小学生无从下笔的“开头难”问题。制作思维导图的第一步是圈定文章主题,这是整个思维导图的基础和核心。有中心思想的文章才有灵魂,一旦作文主题确定,我们的思维就将围绕主题展开联想、发散思维。制作思维导图的第二步是锁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每一个自然段落的中心,其意义在于牵制学生在进行发散思维的过程中不跑偏。制作思维导图的第三步是构思文章的结构。通过思维导图将之前联想到的内容,进行结构化布局,分出主次,打造文章层次感。经过这一环节,文章的框架结构基本形成。思维导图的最后一步,就是按照已经指定好的框架结构组织语言,丰富内容。这犹如框架建构的房子,结构已经搞好,只剩下添砖加瓦。
借助思维导图工具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是画导图,它的要点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形、方形或者其他闭环图形,把文章主题写在图形中心位置。由中心引出分支,将有关这一题旨的论点写在分支上。有不同类别的资料和素材时,再另开新的分支,将关键词写在线上并不断延伸下去。如此,一张思维导图即可制作完成。
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思维导图”模式开展有效的写作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写作兴趣,提升写作效率,让小学生也能写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