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2月21日

“乡愁馆”里话扁担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梅 通讯员 潘胜天

春节期间,记者游览了黄平县谷陇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苗岭社区的“乡愁馆”,在崭新的墙上斜放一根箍头的挑水扁担,特别显眼,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箍头扁担的主人吴巫四,追寻箍头扁担的“来世今生”。

今年近80岁的吴巫四,原来家住谷陇镇加乡村黄狗岭。易地扶贫搬迁到集中安置点谷陇苗岭社区时,她舍不得自己用了大半辈子的箍头扁担,悄悄捎了过来,准备到新家后家人得挑水。她惭愧说:“我哪里知道,进了新家厨房安装了自来水,扭开龙头便来水,就连卫生间都有水,捎来的扁担失去了作用,一直放在门角还有点碍事呢”。

从山里搬迁到城镇,新市民都存在一些割舍不开的乡愁,社区党支部便筹建起存放乡亲们记忆里的“乡愁馆”,收集有纪念意义的家什物件,陈列供大家观赏,以解思念之情,吴巫四把自家的箍头扁担捐献了出来。

“搬到社区后,用水方便得很,365天从没有断过水,过去在老家一到夏天枯水季节,寨上井边24小时没有离开过等水人,挑水成了妇女们的主要活路,有时为争一瓢水还吵嘴半天啊!”忆起用水的困难,吴巫四羞涩地唠叨:“这里自来水干净又卫生,在老家的大旱天,好不容易等得一挑水,可都是浑浊的泥浆水,到家了还得沉淀半天才能用,洗菜的水用来洗脸,洗好脸后再用洗脚,洗脚水又拿去喂猪牛,舍不得用啊!”

吴巫四介绍,老家的水井离她家算是近的,可能也就1里多的田坎路,雨天田坎湿滑,扁担头的这铁箍就是她做媳妇时挑水滑损的,后来公爹用铁皮箍上才能用,这才有了这根箍头扁担。

在旁的吴巫四儿媳接过话茬:“这箍头扁担挑水养育我家好几代人了,有贡献咯,搬到社区来这扁担也该休息啦。”忆过去用水的困难,道现在用水的方便,婆媳俩满满的幸福感。

回到县城,县水务局负责人告诉我们:“现在不光是谷陇苗岭社区新市民们不用扁担挑水,全县不论城镇或农村都不用扁担挑水了,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了自来水,足不出户就可以用上干干净净的卫生水,年轻的一代人都不知道怎样挑水喽!”

据了解,自脱贫攻坚战以来,黄平县以“党建+”的模式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59个,解决了24.611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县饮水安全覆盖率100%,同时建立水务部门水质检测中心自检和环境、卫生部门监测的“双监测”制度和水质报告制度,确保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干净水、满意水。

2020年12月28日,在贵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樊新中通报:十三五期间,全省相继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攻坚决战行动和挂牌督战行动,累计投入资金69.5亿元,巩固和解决了740.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包括贫困人口252.3万人。

吴巫四家便是分享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带来的福利之一,“乡愁馆”箍头扁担见证了农村饮水发展的进程。

--> 2021-02-21 1 1 黔东南日报 c153303.html 1 “乡愁馆”里话扁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