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成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是良性互动的关系,没有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广开门路“引”才、不拘一格“用”才、多措并举“留”才,让人才心甘情愿地在基层一线贡献才智、建功立业,切实以人才振兴促乡村振兴。
广开门路“引”才。“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然而,揆诸现实,不少农村人才当选后经常不在村里。或外出创业,或进城谋生,或外出打工,导致一些农村组织建设长期面临人才紧缺问题。尤其是一些空心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即使有资金、有项目也无法组织群众开展乡村振兴。人以才聚,业以才兴。要实施乡贤回引计划。依托农村劳动力富足、场地租金低的特点,鼓励务工能人、“乡贤”党员、民营企业家回乡创业,助力发展。在审批流程上开通绿色通道,在创业政策上增加贷款额度,落实减免税收租金、落实创业补贴、以工代训等措施吸引人才返乡。发挥乡村人才在外经济基础好、组织能力强、有管理经验的优势,回村后迅速进入角色,带动群众就近就业,达到良好的效果。要加强本土人才培育。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手艺、农村经济等分门别类,在农村开展“地毯式”摸底调研,以保护传统工艺、发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契机,建立乡土人才专家库,尽可能地把生于斯、长于斯,对农村这片乡土满怀深情的“田专家”“土秀才”和能工巧匠挖掘出来。加强关心关爱,定期走访,鼓励乡土人才利用多年的调研成果发展壮大产业、培育新型农民,达到经验可复制、易推广的效果。要鼓励人才聚集基层。借助乡村振兴高等院校技术力量服务农村发展实际,鼓励一批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科技人才、农技专家、“三支一扶”、西部大开发志愿者等各类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同时,利用项目带动,吸引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法律的实用人才到农村一线,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不拘一格“用”才。“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现实中,个别地方只注重引才,不善于“用才”,人才激励机制不明显、作用发挥不出来,出现“引而不用”“引得进用不好”甚至“招来女婿气走儿”。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才是激励出来的。要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着力推动农村人才评价机制变革,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老一套”,树立实践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拘一格用人才,为乡村一线各类人才做好服务和管理;尊才、爱才、敬才、包容人才,让愿意上山下乡的人才有信心、肯干事。要健全人才作用发挥机制。注重构建具有乡村振兴特色的人才政策,突出因岗选人、因事择人、因才施用,通过制度激励、政策引导,激励乡村一线人才融资金、带项目、跑市场,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树立品牌。比如,利用外出打工能人长期在外有技术、有经验、敢闯敢拼的魄力和优势,鼓励其在产业发展上、村集体经济项目上,大胆出点子、谋出路,用专业的技能、过硬的本领、创新的思路,做好“传帮带”,实现群众有人带,产业有人领的良性发展格局。同时,发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力量,让人才与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凝聚发展共识,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和人才自我价值体现的共赢。
多措并举“留”才。“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引才用才不能与推进乡村振兴画等号,相较于政策优惠、制度激励只是基础,真正让人才心甘情愿地为农村贡献才智、建功立业,还需在“留”字上下功夫。要搭建人才支撑计划。持续完善乡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补齐乡村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解决乡村人才的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去。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吃螃蟹”,“吃螃蟹”就是探索,探索就可能失误,失误就可能犯错,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在健全责任约束的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一方面,要强化乡村人才物质补偿、岗位晋升、工资福利等激励保障措施,探索推行乡村人才、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制度,为扎根乡村的人才拓展发展路径。另一方面,要厘清人才干事创业中的全责边界,辩证地看待人才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敢于为替群众谋福祉、敢探索敢创新的人才撑腰鼓劲、保驾护航,让人才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作者单位:中共黎平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