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吴艳平 吴晓燕 吴锐 汪雪松
发展乡村产业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十四五”开局之年,岑巩县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龙田镇:300亩蔬菜迎来丰收
立春过后天气逐渐转暖,踏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汽车行驶在岑石公路沿线就能看到龙田镇坝区一片绿油油的蔬菜,集中连片,长势喜人。
“每个莲花白都在1公斤左右,马上就能采摘了。预计产量在5万公斤以上,总产值8万余元,纯利在3万余元以上。”龙马村蔬菜基地负责人龙国堂喜滋滋地说。
据了解,这一批蔬菜在年前秋冬种下地前,就已经与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待成熟后现场采摘装车,直接运送到公司。
为大力发展坝区产业,龙田镇把坝区冬春闲置的良田全部流转来种植蔬菜,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确保了粮食增产。
据悉,龙田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实施“稻+菜”轮作模式发展坝区产业,畅通销售渠道,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助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目前,龙田镇坝区种植有西兰花、包心菜300余亩,计划种植杂交水稻2767亩,辣椒355亩。
凯本镇:初春时节黄精施肥忙
早春二月,万物复苏。在凯本镇小寨村田间地头,又热闹起来了,村民们舞动着手里的锄头,挥洒手中的肥料,播撒下沉甸甸的希望,期许来年黄精肥壮,收获丰盈。
“以前想挣钱找不到出路,现在村里发展产业了每天有活干,而且还能与老板长期合作,离家近能照顾到家里。”小寨村已过花甲之年的独岩二组贫困户村民吴光辉笑眯眯地说道。
“为了让不外出村民就近就业增收,凯本镇积极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参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黄精产业成为致富的黄金。”凯本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龙汉广介绍道。
小寨村村民忙碌活跃的身影,仅仅是凯本镇产业发展的一隅,田间地头除了春耕备耕的村民外,还有山林间忙着剪枝的村民,他们靠勤劳的双手甩掉贫困的标签,成了该县劳动人民的缩影。
目前,凯本镇种植黄精3300余亩,其中林下黄精1116亩。该镇在强化产业管理的同时,不断摸索产业发展新思路,提前谋划、提前思考,为乡村振兴打牢产业基础。
天星乡:抓牢“三大主导产业”提升工程
今年来,天星乡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接续乡村振兴主基调,持续抓好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党建+”模式抓牢杂交水稻制种、蚕桑种植和油茶种植“三大主导产业”提升工程,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多元发展,稳定群众创业就业增收,奏响全面小康最强音。
持续深化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在水源条件好的地城、关庄、力元等6个村,巩固好500亩以上坝区杂稻制种产业,以“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稳定杂稻制种在3000亩种植面积,同时围绕“稻+N”接茬轮作种植模式,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坝区产业亩产值达到1万元,拓宽群众创业就业门路,稳定增加群众收入。
稳步推进林业经济发展。以毛坪千亩油茶标准示范基地做示范带动,辐射民冲、天星等村大力发展油茶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达到新增油茶种植面积3000亩以上。同时做好低效林改造扩产工程,做大林下经济“林+N”这篇大文章。
抓牢种桑养蚕特色产业。以“党支部+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打造岑巩蚕桑小镇,让蚕农吃下定心丸。巩固好现有3800亩桑园,力争2022年桑蚕发展到5000亩,争取2022年前达到丰产丰收。加大蚕农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先进养蚕技术,推广多层恒温养蚕,达到亩产值最低8000元以上毛收入。做好“蚕桑+”模式,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和蚕桑加工产业。
思旸镇:多举措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思旸镇盘街村以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教育发展、乡风文明创建为强力抓手,大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
抓产业,助推群众增收。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群众”模式带动,实行政府引导、合作社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种植、冷水养鱼、“思州石花猪”养殖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截至目前,发展蔬菜种植200亩,冷水养鱼25亩,石花猪存栏320头,花卉种植50亩,预计为村集体创收15万元。
强基建,提高群众认可。切实加快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累计解决全村11个村民组533户2257余人安全饮水难题,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完成全村组组通14.7公里、串户路9条23公里,实施“美丽乡村亮化工程”,安装路灯276盏,方便群众出行。
强教育,提升群众素质。从2008年起,每年高考前召开动员激励会,高考结束后召开表彰会,对一年来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子进行奖励。目前,共培育了91名大学生、4名研究生,表彰在读各级优秀学生360人次,表彰现金达23万余元。
树新风,提升精神面貌。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法制宣传,从2018年以来,共开展院坝会120余场次,村民代表大会50余次,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以及从家风入手,持续推进“民风、村风”建设,举办“孝老爱亲”活动4次,表彰好媳妇12人次,好公婆10人次,五好家庭18户,卫生家庭16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