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2月27日

90后放映员夫妻的“光影征程”

○ 通讯员 吴志培

送文化、送科技下乡,把群众最喜欢的电影送到家门口,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文化交流的空间和平台,这是一对90后夫妻的职业追求与心愿。

27岁的吴波,家住黎平县坝寨乡连洞村。他和妻子吴美艳前些年从哥嫂手里接过为乡村放映员的接力棒后,携手踏上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征程。

夫妻俩风雨无阻、披星戴月、走村串寨,依靠两个音响、一个主机、一张银幕,为群众放映科普教育、生活故事、军事题材等影片,把多元文化、先进技术送给乡亲们。

吴波的放映地点是高屯街道和敖市镇,妻子的放映地点是德凤街道、岩洞镇和尚重镇。这些街道和乡镇,地理位置不在同一条交通线上。其中尚重镇是比较偏远的乡镇,仅镇政府所在地就距离县城98公里,长期奔波,辛苦不言而喻。

妻子吴美艳不会开车,为了帮助妻子运输放映设备,吴波经常提前送妻子到村,然后又匆匆返回自己负责的行政村去放映电影。

尚重镇距离县城较远,吴美艳负责放映的6个行政村中,村与村之间相隔都是六七公里路程,吴美艳走完一圈就要住上五六天。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1月份至4月份电影放映暂时停下了脚步,5月份起又开始四处奔波。

农村的公共广场大多数是露天场所,一旦遇到下雨天,特别是‘分龙雨’节气,看了天气预报,晴雨也难料,没有鼓楼花桥公共场所的村寨,他们到了村里,放映也得暂停。这个时候,天气耽误了,可任务必须及时补上,这种情况他们就得住在当地老乡家里,等待雨停后,又继续履行放映职责。

雷雨天气,偏远的村寨有时候连续停电一两天,给电影放映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面对各自200余场次的放映任务,夫妻俩每次都密切关注天气预报,联系当地群众,询问天气情况,了解交通状况,尽量避免因为停电或交通障碍影响放映工作。

数据传输是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硬性要求。这个硬性要求,不仅十分苛刻,而且在时间上也非常紧迫。有时候在放映的过程中,因为中途停电,在短短10分钟的时间内,如果没有电源,那么放映的这场电影就是无效场次的电影,不仅领不到补贴,而且还完不成放映任务,自己还得补购影片,补够放映场次。

“我们喜欢看农村生活片、故事片、战争片,我们村的电影放映员小吴每次来都能给大家带来许多乐趣,有时候她还主动给我们讲解电信诈骗、疫情防控等相关知识,他们夫妻俩放电影真的很辛苦。”尚重镇美德村党支部书记姜树林说。

“公益电影放映,白天光线太强没有效果;晚上放映效果好,可是家里俩孩子又太小,哭闹了老人难以照顾。” 在谈到公益电影放映工作遇到的困难时,吴美艳坦言,觉得有些愧对孩子。

吴波和吴美艳有两个孩子,大的五岁,小的三岁。夫妻俩为了追逐“电影梦”,不仅聚少离多,也几乎成为了孩子们“难以见到的客人”。

夜已深,吴波夫妻俩的电影放映仍在继续,他们小小的银幕点亮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点亮了观众的内心世界;他们小小的音响,打破了乡村的宁静,也丰富了群众的精神食粮。“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非常艰苦,我们的孩子又上幼儿园了,没人教没人管,起初我们曾想放弃这项工作,可是看到村里的老人和小孩那一双双渴望电影的眼睛,我俩还是决定在公益电影放映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吴波说。

--> 2021-02-27 1 1 黔东南日报 c153673.html 1 90后放映员夫妻的“光影征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