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玲 王珺 李林果
年前,央视网盘点了 2021 十大过年趋势,逗乐了不少人,也勾起不少人的回忆。“放纵式减肥”“云端式聚会”“轻松式降娃”“佛系式拜年”“5g式过年”“躺平式家务”“托管式养宠”……
科技的日新月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以前的年是春晚、烟花和拜年,现在的春节成了抢红包、玩手机和宅在家。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春节,就地过年的时候如何增加年味儿,这十大趋势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或许不是每种方式都贴切,但总有一种方式会引起你的共鸣。
■ 间歇式孝顺
家是什么?对于熊孩子来说,家是父母教训自己的 “ 牢笼 ”;对于父母来说,家是肩上的一份责任;对于漂泊的人来说,家是每年必须要回去的心灵归属。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岁末能够回家过年就是最大的幸福!
打工一族长期在外,过年是大型送礼表达孝顺的契机,弥补一年当中不能陪伴的时光。往年的时候,我们可能习惯于 “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 ” 式的孝顺,不过今年似乎已经行不通了,毕竟你愿意登门拜访,亲朋好友可不一定欢迎,所以一些人选择像趋势一那样通过快递式年货来表达孝顺,不仅孝心能到,也做到了健康孝顺。
“平时大部分时间忙于挣钱,很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时常会感叹自己长大了。”今年,是天柱的杨先生去到上海打工的第四个年头,也是他头一年独自在外过年,“因为过年不好请假,年前特地回家看了看老人和孩子,临走前,母亲给我和同样在上海打拼的姐姐带了香肠、灰碱粑和酸辣椒。回到上海后,姐姐看到我带回的家乡特产感动的泪流不止。远嫁的姐姐,好几年才能回家一次。”
对中国人而言“孝”是最为根本的品质,不能有一丝马虎。其实,“间歇式孝顺”也是不得已为之,人们打心底里更喜欢“持续性孝顺”,无奈败于现实了。
如何才能把“间歇式孝顺”做好呢?关键还是在于礼物的选择,但作为在外打工人,有些时候因为工作很难兼顾家庭,在给家人送礼物时,或许不会挑选,或许没有时间。
“春节送父母家人一些工作地的特产是不错的选择,老家在遵义的李女士,去年过年就买了一些黔东南特产给父母带回去,他们收到礼物时非常开心。还有一些送给亲戚朋友,都是当地少见又有特色的。”特产是一个地方特色的东西,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气息,把特产送给父母,既让他们品尝未知美味,又能体会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这不,今年李女士又带了些特产回家,提前寄回家去。
说到间歇式孝顺,许多年轻人在为人父母后感触更深,“无论离家远还是近,都有可能忽略到对父母的孝顺,即使在一个城市居住,有时很久才想到去看看父母。”
面对父母,多一些陪伴,少一些间歇式的 “ 孝顺 ”是为人子女努力的方向,也是大家对子女的期盼。
■ 躺平式家务
春节期间,千家万户都沉浸在节日喜庆的气氛里,享受着与家人团聚的喜悦。没有了保洁阿姨、外卖小哥,对于不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当代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满足了现在年轻人躺平式家务的需求,大家不约而同选择用扫地机器人、洗碗机、半成品料理等来搞定繁琐的家务。
“往年不论是走亲访友、邻里串门,还是家人团聚,吃喝玩乐一时爽,回头打扫满是瓜子壳儿的战场却让人头大。”市民龙小姐表示,过年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但人多制造的垃圾也多,玩乐后的家务打扫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部分人开心地玩耍,一部分人辛勤地劳作家务,是大部分家庭过年时的常态。合家团聚的日子,不少家庭还会因为家务分工的问题而产生分歧。
“今年我们搬进了新家过年,新家里洗碗机、扫拖一体机、擦窗机器人、智能料理机等智能家居一应俱全。”龙小姐说,这些“神器”的使用就像请了一个“电”保姆,轻松省时就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每个人都可以过个轻松安心的新年,不用再为家务问题而烦恼。
今年,“半成品年夜饭”备受追捧。新婚不久的毛女士也成为这一产品的忠实粉丝。
“刚新婚到婆家,过年时势必要露两手厨艺,但是我的厨艺水平实在难以拿出手,所以‘半成品年夜饭’成为了我的最佳选择。”毛女士说,今年主要购置了八宝饭、梅菜扣肉、四喜丸子等,都是简单蒸一下、炖一下就可以上桌,轻松就可以做一桌可口的饭菜。
除了年轻人,采访中不少长辈们也表示:“半成品菜”非常方便,有些菜制作程序繁琐、消耗时间较长,直接购买半成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少家庭有“年二八,洗邋遢”这一说法。即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给全屋清洁,是除旧迎新特别有仪式感的事情。但往往搞完一次大扫除后,浑身就跟散架一样,特别累人。
于是,智能家居又派上了用场。活都交给了扫地机器人、洗碗机各种智能家居电器,自己则一边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追剧、游戏,一边监督着它们工作。
这种生活方式虽然确实轻松了不少,但也有市民直呼,“感觉没有了以往大功告成的满足感。”
“过年是一年中难得的团聚时刻,做饭、洗碗、打扫卫生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虽然繁重的家务让人疲惫,但如果家庭成员合理分工、互帮互助,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年味呢!”市民高先生说。
不管将来机器如何进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始终无法被替代的。最好的春节,永远关于团聚、温情、流光溢彩……
■ 在逃式聊天
去年火了一个词叫“迪士尼在逃公主”。于是一时间,互联网世界里,“万物皆可逃”。但这届年轻人真正想“逃跑”的时候,是过年被亲戚追问的时候。
“工作怎么样、对象找到没、工资拿多少、房子买在哪……”逢年过节必被七大姑八大姨催房催婚催生娃,每个宝藏青年都秒变“在逃公主”和“在逃王子”。
“这简直就是我过年的情况实录啊!”市民小王颇为感慨。他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女朋友,每每回家过年就成为“众矢之的”。亲朋好友善意的关心,让他有点不堪重负。“最怕碰到亲戚朋友,他们的问题多多,实在是招架不住啊。”
对于这些常年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横亘在春节归途的,不只是一票难求的拥挤春运,还有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回家“拷问”。
“平时和父母打电话逃不开的话题就是谈对象,过年回家更是家中长辈亲朋全员上阵,轮番轰炸。”26岁的吴女士独自在凯里工作,前两年她还庆幸地表示家里父母长辈开明,没有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催婚,而如今的自己也成为了“被催族”的一员。
在“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中,罗列的发言主要围绕长辈对晚辈的婚恋、工作、生活等问题展开,并围绕不同的回答穿插了对应的后续提问。“都是长辈,不能不回答,一旦回答不合老人的意,就要面对各种唠叨。”吴女士表示,经常被这些“拷问”弄得“很抓狂”。
春节拷问的“压力山大”,甚至让不少年轻人干脆当起“恐归族”,在异乡独守孤独,只愿寻求一份清静和放松。
“大家从心理上想回家,但又面临着现实的压力,认为自己需要对家乡和父母有所交代。如果混得不好,过年往往有‘无颜过江东’之感。”家在凯里的王先生今年选择留在杭州过年,他坦言,除了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外,也是想要逃避家中长辈无休止的各种拷问。
“被催族”过年被轮番碎碎念,父母也表示很无奈。吴女士的父母告诉记者,“熟人一见面就问孩子挣多少钱,结婚了没,我们也很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而且我们做父母的也希望孩子生活幸福圆满。”
无论是“拷问症候群”还是“春节恐归族”,几乎都将过年回家的心理障碍归咎为压力。催婚令、催娃令、催钱令、催房令……道道“春节拷问”,都是压力的来源。
受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长辈与晚辈之间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比较欠缺,尤其在婚恋、生育问题上,长辈对晚辈往往干预过多,难免会引起晚辈的逆反心理。
长辈应该多学学沟通的技巧,尊重子女的追求和选择;子女也应该对逃避、敷衍的态度进行自我反省,正确对待长辈那些“烦人催促”。
逢年过节是阖家团圆、享受天伦的日子,长辈们“催促”的方式虽然欠妥,但也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人情味”,烦闷之余却也有关心的余温,千万别让“催促”破坏了佳节团聚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