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刘 绣 张 辉
“十三五”期间,施秉县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州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在施秉大地上展开了一场风风火火的大会战。“十四五”时期是新时代施秉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五年。施秉县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深刻分析研判新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系统谋划、狠抓当前,因势利导、精准施策,着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乘势而上谱新篇,全力谱写施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三五”彰显八大亮点
五年来,全县上下攻坚克难、破冰搏浪,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主要有八个方面的显著成效:
农业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施秉县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林下经济迅速发展,因地制宜推动中药材(太子参)、烤烟、生猪、魔芋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全县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将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积极推广“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四带”等模式,每个产业、每个坝区、每个林下基地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广大农村从种菜为自吃、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找零花钱的产业“小散弱”状态到因地制宜实施扶贫产业项目296个、发展合作社346家,有力巩固了3.8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极大促进了11.6万农民持续增收;贫困群众从靠天吃饭、出门无路、致富无方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每个贫困户均有两重以上产业覆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205元增长到2020年的11700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百姓过上了想赶场就赶场、想吃肉就吃肉的幸福生活。
民生保障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施秉县积极创建国家及省、州各类示范学校15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县人民医院升级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全面建立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提高,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危房改造、“透风漏雨”整治、饮水安全等工程,实现农村贫困孩子从上学难、上学贵、有辍学到学有优教、学有所助、学无辍学,其中受资助从2015年的1170人次、1343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66685人次、7277万元;贫困群众从看病远、看病贵、看不起病到“三重医保”全覆盖,农合应参尽参、应补尽补,家庭医生应签尽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农户房屋从有安全隐患到实施危房改造7249户、透风漏雨整治722户、安全鉴定全覆盖,实现了家家住上安居房;很多村子从晨起挑水喝、下雨接水喝、季节性找水喝到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43处,实现人人喝上放心水。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施秉县大力推行“城景一体化”发展理念,以“五强梦”为抓手,齐力奏响“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五年新跨越”的最强乐章。三施高速、余凯高速先后建成通车;完成G211、G551国道改造;行政村通客运班线通达率100%;启动实施白头旺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打造以城关云台、杨柳塘长田、双井翁西等为代表的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并按照“精品版、升级版、普通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全县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提升,重塑了施秉对外形象,让施秉一跃成为水墨云山中的妙曼仙境、浪漫的风情水车小镇,让绝大多数村寨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到通村公路522公里、“组组通”606公里、连户路19万平方米,实现了农村路网“四通八达、出门见路、抬脚上车”,电网改造、广电网络、4G网络全覆盖,把脱贫致富的康庄之路铺到了贫困户家门口。
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施秉县持续深入建设“平安施秉”,统筹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社会治理智能化系统工作,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保持“扫黑除恶”强大攻势,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农村村寨从晚上黑漆漆、屋外脏乱差、屋内乱糟糟到实施“10个1”工程、“4+N”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开展“六净六好”行动,实现了寨寨好环境、家家齐整美、人人幸福居。新安装的8900余盏公共路灯照亮了村村寨寨,新建设的200余个村寨停车场让车辆出行更加畅通便捷,新整治的15万平方米庭院和16万米排污沟让家家环境更加干净清爽,新改造的1.2万余个卫生厕所、灶台让每家每户更加文明整洁,新添置的1万多个衣柜、2900余张床和1.5万床被子让困难群众睡得更加温馨舒适。
易地移民搬迁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全县1689户7942人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村寨一步跨进基础条件好、教育医疗优、生活环境美的幸福家园,实现了从贫穷到致富、农民到市民、落后到现代的“华丽转身”,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户的命运,过上了业兴、家富、人和的好日子。通过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五个体系”建设,打好就业“组合拳”,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家庭至少“1户1人以上就业”目标,配齐配好安置区学校、医务室、社区党群中心、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公交出行等,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干部能力提升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全县广大干部通过在扶贫一线帮着群众想、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赚,实现了从最初的不知道抓什么到目标任务清晰、从最初的不知道怎么抓到方法措施精准、从最初的被动投入到主动参与帮扶、从最初的单一抓到全方面谋划抓、从最初的脱贫攻坚外行到抓什么都成内行“五个转变”,锻造了一支“接地气、通民情、懂政策、重实效”的扶贫大军,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面对2020年疫情“加试题”,广大党员干部为“疫”而战,舍弃“小家”、保卫“大家”,全县上下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用英勇智慧共同经受住了这场百年不遇、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零疑似、零感染”的优异答卷。五年来,施秉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牢记嘱托、感思奋进”成为新时代施秉最强音,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奋勇前行成为施秉广大党员干部的生动写照。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施秉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加大民生投入,一条条饱含温度的创新举措积极地回应着百姓关切。特别是开展精准扶贫以来,贫困群众从“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观念入脑入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摘穷帽、斩穷根的意识逐步增强,精神面貌明显提振,自强自立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感恩党的好政策,时刻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施秉在中央和省、州脱贫攻坚战略的强大引领下,各项工作都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都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都向脱贫攻坚聚合,全县累计减贫8905户38303人,5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3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4.98%下降至0,成功撕掉绝对贫困的标签。2019年4月,省政府正式宣布施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摘帽目标如期实现;2019年底,实现“双清零”,“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如期兑现;2020年8月,高质量通过脱贫攻坚全面普查国家验收,实现“户户过关”,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县各项工作都在服务脱贫攻坚中得到极大提升,呈现出百业兴旺、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正信心满满、昂首阔步踏上“十四五”新征程。
“十四五”规划振奋人心
“十四五”时期,施秉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坚定不移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坚持“五个沉下心来”实现“五个新突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实现“六个新跨越”目标,乘势而上开启施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为了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开局之年,做好五项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2021年,施秉县紧扣全省全州发展总体思路,在“四化”发展上按下“快进键”,以马力更足的“四轮驱动”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列车跑出“加速度”,确保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全力演绎逆势奋进实践。
以转型为关键,奋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返贫和不发生新的贫困。加快积聚优势资源,推动脱贫攻坚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迈进,实现由“脱贫”向“振兴”的华丽转变。以创建“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为目标,聚焦乡村振兴核心要义,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质量兴农之路;以环境整治为关键,持续推进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革命”,走出一条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治理有效为保障,全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走出一条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以生活富裕为根本,继续推进农村改革,走出一条共同富裕之路,奋力绘就施秉版“富春山居图”。
以龙头为引领,奋力推进实现新型工业化。聚焦全县工业发展短板,将所有要素向工业靠拢、向工业聚集、向工业发力,按照“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做优一产带出二产”思路,努力从天然有机的第一产业中走出一条绿色有机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依托全县太子参、生猪、魔芋等主导产业,迅速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向创新链高端转型、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做强“大健康”产业,做成全州乃至全省大健康产业聚集地,实现工业经济“双倍增”。
以品质为目标,奋力推进实现新型城镇化。按照“全国著名水车小镇”这个定位,突出抓好县城建设,城市设计、城市建筑、城市风貌都要符合城市美学、建筑美学,要有城市美感,把工程项目做成作品做到极致,进一步提升城市颜值和活力,以建设“品质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为目标,打造精致无处不在、精细处处体现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坚持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水平,以县城辐射带动乡镇镇区扩容,通过塑造城市新形象、吸引城市新人群、带动城市新产业,“以城聚人、以城促产”,加快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以效益为核心,奋力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培育壮大一产的过程中,重点考虑“接二连三”的链条联结,聚焦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材、生猪、魔芋三个主导产业,促使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着力做强“全国太子参之乡”,全力打造“全国魔芋之乡”。加快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挖掘产业内外融合增长潜力,持续深化农业产业链条;积极创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力打造几个施秉绿色产业叫得响的“金品牌”,提高全县农产品在全州全省全国的知名度,确保农业产业排在全州第一方阵。
以业态为支撑,奋力推进实现旅游产业化。立足施秉作为“中国静心养心最佳目的地”这一定位,着力以打造国内外知名特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跨越。在“旅游+”融合发展理念上下足功夫,推动工旅、城旅、农旅、文旅等融合发展。要大力挖掘旅游新业态,用好用活世界自然遗产云台山、中华第一漂杉木河和民族生态村寨等优质资源,主动顺应时代消费新变化,做优做特“网红打卡”新业态,做大做强民宿旅游新体验。大力唱响“水墨云山·中国施秉”旅游品牌,全方位、宽领域、高频率举办全县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民俗节庆活动和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特色赛事,通过赛事促旅游、通过赛事促美誉,不断提升施秉旅游知名度、美誉度,着力重塑全州旅游新的增长极。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施秉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