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3月05日

奋进五载 硕果满枝

凯里市“十三五”成就巡礼

大美凯里 (通讯员 苏志平 摄)

斑马线上的文明

下司古镇 (通讯员 田福良 摄)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 (通讯员 杨春岚 摄)

凯里市第十三幼儿园

凯麻高速公路和凯开大道 (通讯员 蒋建民 摄)

○通讯员 蒋昌州

干群同心,奋进五载;砥砺前行,硕果满枝。

这五年,凯里不负重托!全市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州委各项决策部署,不忘初心、感恩奋进,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市之力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脱贫战果顺利通过国家和省级验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现“文明凯里”的华丽蝶变,“好、优、美”在凯里处处得以彰显。

这五年,凯里不负众望!凯里市综合实力持续跃升、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城乡面貌巨大改变、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变、发展成果持续落地、贫困人口全部出列等,发展优势显现,发展成果更多惠民,为乘势而上顺利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重要基石。

精锐尽出战贫困

“十三五”以来,凯里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汇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精锐尽出,掀起一场“摘穷帽”的战争。

通过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市—镇—村—网格”四级指挥体系,市级成立总指挥部,镇级建立指挥所,由27名县级领导担任15个镇街指挥所正副指挥长,负责包保镇街脱贫攻坚工作具体落实,村级建立攻坚分队,以村为单位划分1889个网格并设网格员;设立16个工作专班,专项研究补齐脱贫攻坚工作短板和弱项。

实行“一网覆盖、责任到人、任务明确、一包到底”的工作机制,选派1908名市直部门干部脱产下沉担任网格员,实现精细化管理、分区域作战。实行部门、镇、村捆绑问责联动考核,做到有责共担,失责同究。

落实“领导包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5461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市1.64万户贫困户。开展“城帮乡”行动,3个无脱贫攻坚任务的街道帮扶6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镇;开展“国有企业帮扶极贫村”行动,6个市属国有企业与8个深度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开展“百企联百村”行动,105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00个村,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先后发起“大战140天”和“决战80天”等行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金融扶贫、兜底保障等方面政策有效落实、短板全面补齐,建成“组组通”公路192.7公里,有效解决98073人饮水安全问题,10027户44179人进城安居,农村危房改造10955户,“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全面补齐,81个贫困村6.13万贫困人口全部出列脱贫。

善作善成兴产业

五年来,凯里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持续调优,坝区产业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势头正旺,山地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围绕“鸡、猪、渔、菌、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两椒一果”等低效替代作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优。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稳步推进东西线林下经济产业带建设,以产业振兴带动农村全面振兴。截至目前,凯里市已完成蔬菜种植25.6万亩,水果10.02万亩,中药材3.6万亩,食用菌种植2699.5亩,完成生态家禽存栏151.45万羽、出栏231.18万羽,生猪存栏10.99万头、出栏11.15万头,水产品总产量3560吨。

五年来,凯里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初步形成以铝及铝加工、冶金、新型建材等为重点的本地优势产业。打造其亚铝业、闽源锰业、瑞安建材、凯荣玻璃等行业龙头企业。2019年,亿元以上企业达17户。实施“千企改造”工业产业项目41个,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2.13亿元。2020年,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凯里市千方百计促进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满产达产。2月23日,全市63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复产率100%。贵州其亚铝业公司、凯里闽源锰业公司2户企业入列贵州省民营企业百强;闽源实业、台泥环保科技等4户企业入选贵州省2020年“千企改造”高成长性企业名单。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省批复。

五年来,随着沪昆高铁带来的人流汇集,凯里“快旅慢游”的格局逐步显现;凯里市酒店行业协会成立,建成一批高档次品牌宾馆酒店。出台《凯里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开展了“十景十八菜”评选活动,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香炉云烟、水韵下司等10个景观,以及凯里酸汤鱼、香牛香羊瘪等18个菜肴。成功举办2019第十一届中国调味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凯里酸汤好评如潮。获批苗侗民族风情园、云谷田园、银田农产品物流园、五金机电大市场等各类省级现代服务集聚区4个。

这五年,凯里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农林牧渔业预计总产值达32.8亿元,年均增长14.08%。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2.66亿元,年均增长6.22%。旅游产业持续“井喷式”发展,入选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227.21万人次。

精耕细作显文明

近年来,州市联动,齐心协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步伐从未停歇,重点通过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美化、公共秩序优化等10大重点攻坚行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及群众生活质量,“斑马线上的文明”享誉全国,“人车礼让”成为文明风景线。州市干群同心齐力,历经十四载艰辛努力,2020年11月,凯里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在“创文”过程中,坚持外抓环境修颜值,全覆盖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社区网格化管理,落实“一格一策”;稳步开展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公共厕所改造提升、破损路面修复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道路交通文明畅通工程,持续深化“平安出行·文明礼让”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城市生态工程,建成50余个公园广场和一批室内外群众文体活动场所;运用大数据对城区管理全覆盖监管,2020年智慧城管平台处置率达95.7%。

内修素养练气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风尚引领、公共文化服务、文明餐桌、诚信社会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各种形式主题宣传,提高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打造了“好人广场”“诚信示范一条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开展文明行业、社区、村寨、单位、校园和文明家庭、文明诚信经营店(户)、志愿服务等各类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凯里文明”内涵。

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凯里市每天都在悄然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从“一处美”向“处处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

务实担当获实绩

这五年,凯里民生福祉明显增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管理模式走在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0.98万人,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务工就业3.13万人;健康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建成妇幼保健院。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筹资分别增长86.77%、68.2%;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提标工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特困人员供养工作实现“应保尽保”。

这五年,凯里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交通路网规模不断扩大,凯里至都匀快速通道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境内通车里程达166.1公里,公路总里程增加至1867.4公里;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公交车保有量达361辆,实现建成区全覆盖并延伸至15个镇(街);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建设了一批路网管廊、学校医院、车站商场等配套设施;能源信息网建设稳步推进,第二轮农网改造工程如期完成;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2.1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83平方米,分别增长2.75%、40.63%。

这五年,凯里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加快,凯都一体化、凯麻同城化扎实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达73.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大风洞、凯棠撤乡设镇,新设白果井街道、白午街道,308个特色小城镇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风貌整治”工程成效明显,公园景观上档升位,建成51个公园广场,民族特色公园城市得到彰显。实施“城镇双修”,全域化推进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小城镇功能不断完善,获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这五年,凯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保持在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6.6%,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1000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全市35条河流310公里河段全部落实河长制。实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矿山修复”和裸露山体植被恢复工作。扎实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体系。

蹄疾步稳谋发展,笃行致远开新局。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凯里市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勠力同心,携手共进,持续不懈努力,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 2021-03-05 凯里市“十三五”成就巡礼 1 1 黔东南日报 c154192.html 1 奋进五载 硕果满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