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鸿富
招龙节又叫拉龙节,是格细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灵的大典。在苗族世代相传的古歌《枫木歌》中说,最早这个世界上有着12头水龙,12条旱龙,12条水龙是由水牛来主管,而旱龙由人来主管。苗家人主要以养殖农耕为主,招龙主要是招“水牛龙”。希望招回水龙后,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招龙既是一种习俗,更是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格细招龙节为十三年一次,其仪式与鼓藏节差不多,过完一届后,从第二年算起,到第十年为招龙节的第一年,第一年和第二年比较简单,第三年即最后一年最为隆重。
招龙节的第三年,每家每户都邀请外公外婆、舅爷舅妈、姑爹姑妈、姨妈姊妹等亲朋好友来过节。请客很有讲究,请客时主人要亲自到客人家里去请,说某月某日我们家过节,到那天来做客。客人来过节必须抬5条或7条或9条的鲤鱼、1只公水鸭、1壶酒(十斤)、1升糯米和1万响鞭炮。
招龙节的日子一般选在农历三月的头卯或第二个卯日。卯日的头一天进客,从这天中午,客人就陆陆续续来了。客人们把鱼、酒、鸭子、鞭炮做成一担挑着过来。寨子上的鞭炮声也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响起来了,接连不断,一直响到天黑尽才停下来。
进客的这天,吃的是客人抬来的鱼、鸭子和酒,伙食也由客人来做。招龙节那天凌晨两三点钟,寨子听到寨老家的猪叫以后,各家各户就开始杀猪了。猪也是客人自己杀,一般由母舅爷来杀,如果母舅爷不会杀猪,他自己就请一个会杀猪的人来,或者出钱请寨上的人帮杀,主人家不动手,完全由客人自己操作。从杀猪到煮熟吃饭,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三月卯日这天,格细家家户户都忙得不亦乐乎,鞭炮声、猪叫声混杂在一起,好不热闹。这样的场景从凌晨两点持续到中午十二点钟左右。
招龙节这天,每家都有三四十个以上客人,摆三四个长桌。谁家的客人越多,就表示谁家的人气旺,人缘好。所以,过节那九天时间,无论你走到哪家,主人家都会热情留你在他家喝酒吃肉,你不愁没饭吃、没酒喝。中午饭,吃的主要是猪的内杂及肚腹肉,不能吃其他部位的肉或者白菜之类的,整桌菜都是猪的内杂和鱼肉。
格细有12个小组,共有12名鼓藏头,每个鼓藏头负责一个组。铜鼓放在大鼓藏头家,全寨共同祭祀的鼓藏猪也在他家杀。大鼓藏头和鼓藏头要把一头猪的肉切成坨坨。据说,鼓藏猪除了猪头、内脏、肚腹肉用于祭祀外,其余拿来分给每户一份,全寨有几户就切成几坨,一户一坨。按格细寨子300多户计算,一头猪得分成300多坨。因此,这头猪必须有三百多斤肉,才够分配。
老人们说,招龙节杀的鼓藏猪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是阉割后的公猪,而且猪的毛旋涡必须周正,杀猪的时候,猪头要朝着东方。开膛破肚时,要先把猪毛刮好清洗干净,将猪的后脚绑在杀架上,把猪倒挂,然后以猪肚脐眼为中心,先割一块椭圆形的肚腹肉作为鼓藏肉,接着再把肚子破开,取出肠杂,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猪的四大腿要砍下来留着,待女婿、姑爹、舅舅和至亲回家时做回敬,自家吃的只是肚腹和胸腔部分。
主持招龙节仪式的人都叫鼓藏头,杀的猪也叫鼓藏猪。吃鼓藏肉时说的暗语也是一致的,吃饭不能叫“吃饭”,只能说“刨沙子”,吃饱了不能说“吃饱了”,只能说“仓满了”,不会说的就不要说话,默默地吃,吃好了就放碗。
格细人把上山祭祀叫“拉龙”,并选择在寨子背后最高的山顶上进行。上山祭祀时,不用抬鼓,只拿一只鸭子和一些祭品便可。上午十一点过一点,上山的人们出发了,在祭师的引领下,寨子里各家各户选出的代表,背着祭品沿着本寨的最高山脉而来。不管是男人还是妇女,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人人都怀揣着祈祷,肩扛着希望。
村民们来到目的地,有的用小竹竿穿小彩旗,有的在摆放鼓藏肉、猪肝、鱼、鸭蛋、糯米饭团、啤酒、火酒等贡品,将白色挂旗挂到树顶上,任其随风飘扬。祭师将煮熟的猪肝、猪肉、熟鸭蛋、糯米饭等逐一摆好。祭祀开始后,祭师抛撒“招龙米”并开始念祭语。祭祀结束后,大家就开始喝酒吃肉,将带来的糖、鸭蛋、糯米饭、肉等分发给小孩们吃。
祭师念完招龙词,开始了回家的归途,一路上,祭师抛撒着招龙米。每经过一个山岭,村民们就要对这个山顶祭祀一次,插上白挂旗。最后一个人拉着一只公水鸭跟在后面。在往回走的过程中,人们要一边走,一边喊山,把彩旗插在经过的路边,作为给“水龙”指路的路标。村民们拉着这只鸭子,叫“拉龙”。这里的村民认为,鸭子生活在水里,能代替龙,鸭子是龙的替身。他们要把这只鸭子从祭祀的最高山顶沿着所走的路线,一直拉到寨子上的芦笙场来。他们用“龙”来给山上的祖先和神灵领路,与现世的村民共享欢乐。
芦笙场里,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几棵夹有小纸人和三角旗的竹竿,竹竿上挂着一个小袋子,袋子里面装着一坨肉、一碗米。这是他们在芦笙堂上分到的招龙节祭祀礼信,每家一份。他们分到招龙节礼信以后,拿回家进行祭祀。
在芦笙堂的中央,摆放着一只长桌,旁边用三棵木头支成一个三脚架,三脚架下挂着一面铜鼓,有一人在用鼓槌敲打,另一人用一只木桶在鼓的后面和声。长桌上摆着一只猪头,猪嘴里含着一棵猪尾巴,两边是12块煮熟的猪肉,12条鱼,12碗甜酒,12个鸭蛋,12坨糯米饭,桌前站着12个身穿青布长衫的鼓藏头(大祭司)。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上山的人们拉着鸭子到来。
“拉龙”的人把鸭子拉到芦笙场后,就将鸭子交给鼓藏头(大祭司),接着放鞭炮、礼花炮。鼓藏头接过鸭子,拉着鸭子绕芦笙堂三圈,就把鸭子杀了,再拉着淌血的鸭子再绕三圈。围观的村民也拿着小彩旗来追赶祭司蘸“龙”血,讨好彩,希望能得到龙的庇护,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无灾无难。
杀鸭完毕,祭祀仪式正式开始,十二名鼓藏头并排站在长长的供桌前,主持祭祀由最年长的鼓藏头站在最中间,宣读祭祀词,祈祷祖先的庇佑。念完祭祀词,大祭师遂逐一掐一点桌上的肉、鱼、糯米饭、鸭蛋放在地上,敬献给祖先。随后端起一碗米酒邀约身边11个鼓藏头一起喝下,如此反复几遍,然后将招龙米和村民们在附近的龙脉上挖来的龙土,连同猪肉一起分发给寨子里的各家各户,表明已经将龙引进了各家各户,得到了龙的护佑。
祭祀结束,每个鼓藏头拿起摆在自己前面的祭祀品就回家了。人们回到家后,把家里的大小鞭炮统统拿出来燃放,欢度这喜庆的日子。
按照习俗,前来过节的客人当天也必须离开,待第三天开展各项活动以后,又可过来看热闹,参加活动。
吃完晚饭,各路客人就扛上一腿38斤左右的猪肉,高高兴兴地返家了。一般一头猪最多只能送4路客人,每一路客人送一只猪腿。母舅爷家及最好的客人要送带有猪尾巴的,表示对客人最高的礼节。有些人家亲戚朋友多,需杀上四五头猪,才够送。
第三天开始,人们就要到芦笙场上去踩铜鼓舞。铜鼓用三棵木棒绑成一个三脚架,把铜鼓挂在三脚架上,一人敲鼓,一人和声。这时,年轻小伙们吹着芦笙,姑娘们穿着盛装,全寨男女老幼以铜鼓为圆心,随着铜鼓和芦笙的节奏跳起了欢快的铜鼓舞。
格细过招龙节,时间为9天,第一天为吃鼓藏,从第三天开始开展跳铜鼓舞、斗牛、打篮球等一系列活动。第9天是最后一天,也是最热闹的一天。这天附近十里八寨的苗族男女老少都赶去看热闹,踩铜鼓舞。有姑娘的人家,都把自己的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穿上自己精心绣制的盛装,佩戴上华丽炫目的银饰,银光闪闪、叮叮当当。姑娘们参加跳舞不仅展示自己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家庭财富、手艺和综合实力的比拼,是一场选美的盛宴。在芦笙场上,人们会看哪个姑娘戴的银饰多,衣服上的刺绣精致漂亮。佩戴银饰多的证明她家富有,服饰刺绣精致漂亮的证明这个姑娘心灵手巧,再加上容貌和身材漂亮,会得到大家的赞赏和年轻小伙们的追求。而姑娘的父母也希望这一天选上中意的小伙子,让自己的姑娘嫁个好儿郎。
招龙节的最后一天,每家的姑娘都要到芦笙场参加跳舞。踩铜鼓舞快要结束的时候,要是哪个小伙看上了某位姑娘,这个年轻小伙就会吹着芦笙紧紧地跟在那个姑娘旁边。如果姑娘有意,就会把一条编织好的花带轻轻地挂在小伙吹奏的芦笙上,作为定情之物。如果是可以托付终身的,姑娘就会把自己脖子上的银项圈取下来,挂在小伙的芦笙上,小伙也会根据银项圈的价值的大小,送给姑娘等价的人民币作为交换。过几天,男方家就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家庭开始商量子女的婚事,择好吉日,把姑娘娶进男方家门。
选自《凯里文史旅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