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陈松 杨仪炉) 自“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实施以来,三穗县共青团紧紧围绕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聚焦群众所急、党政所需、群团所能,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让“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建好用活群团之家小屋,搭“感恩桥”创奋进之家。充分发挥青年之家、职工之家、妇女之家阵地作用,常态化组织带领青年、职工、妇女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动员搬迁群众户户悬挂新旧房屋对比照,利用室外显示屏,不定期播放《建国大业》、《焦裕禄》等红色题材电影,激发搬迁群众爱党爱国热情。大力开展教育、医疗健康、创业就业等惠民政策宣讲活动,将党的好政策、好声音传递到群众中来,引领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目前,推荐优秀搬迁群众加入党组织22人;共评选出最美家庭20户、最美妇女10人、最美青年10人。
建好用活就业创业服务小屋,搭“致富桥”创幸福之家。聚焦安置地职工、青年、妇女的就业需求,结合当地和县外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开办厨师、计算机、竹编等10余类就业技能培训课程,培训劳动力460余人。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搭建用工单位与劳动力的供需平台,建立3个扶贫车间,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扶贫专岗,推动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统筹用好工青妇贷款优惠政策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搬迁群众积极创业。目前,彩虹社区已就业2311户4302人,全面实现有劳动力家庭至少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
建好用活文体活动小屋,搭“融合桥”创文明之家。依托安置地“四点半”学校,开设“爱心课堂”,开展“陪伴行动”,选派1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3名社工驻点工作,为放学后的青少年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文娱指导、托管照顾等服务,累计服务76课时,服务青少年1200余人次。设立“追梦”书屋,结合“小桔灯”亲子阅读项目,广泛开展读书会活动。办好彩虹社区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开展城镇生产生活适应性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养成文明卫生习惯,爱护公共财物,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成立有“新风、仁和、红旗”3支共35人的文艺队伍,利用舞蹈室、文化广场,组织带领群众跳广场舞、排练文艺节目,在重要节日期间,开展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好用活心灵驿站小屋,搭“平安桥”创和谐之家。依托“法治宣传进社区”活动平台,充分利用“3·15”“三八维权周”“综治宣传月”“6·29”时间节点,开展“建设法制三穗·巾帼在行动”“民法典”普法宣传、“新市民·追梦桥”普法进社区等普法活动和讲座20余场次,培训群众8000余人次,做到法律宣传在身边,法治意识入人心。联合安置地警务室民警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切实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目前,受理矛盾纠纷10起,调解成功10起。充分利用心灵驿站阵地优势,与搬迁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进行心理疏导、情感交流,帮助群众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减轻压力。
建好用活老年服务小屋,搭“连心桥”创温暖之家。安置地老年服务中心配备有饮水机、电视、桌椅、沙发、象棋、扑克牌等物品,安排有2名社工专门负责日常管理和服务。大力宣讲健康保健知识,引导老年人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依托志愿服务,积极走访残疾人、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家庭,帮助他们打扫家中卫生、洗衣服、晒被子等。每个季度为过生日的留守老人们举办一次集体生日会活动,大力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