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3月08日

伉俪扶贫路

——记雷山县达地水族乡达地村第一书记王润鑫、驻村干部陆祥琴

○ 通讯员 陶兴兴

王润鑫是雷山县社会保险事业局社会保险待遇审理股股长,2018年3月组织安排王润鑫到雷山县达地水族乡达地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王润鑫的妻子陆祥琴,是雷山县就业局就业服务股股长,也是达地村的帮扶干部。三年来,他们共同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舍“小家”为“大家”,变身“扶贫夫妻”,以实际行动展示人社系统脱贫攻坚干部的优秀风采。

从政务大厅到扶贫一线的转变

王润鑫夫妻俩一开始都在政务大厅工作,妻子陆祥琴2017年11月休完产假后,根据安排到县就业扶贫专班为实现全县“一户一就业”和“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的目标工作,不再“朝九晚五”。刚接到驻村任务的时候,夫妻俩感觉生活一下子乱了套,因为达地村很远,离家100多公里,来回车程要9个小时。经过商量,王润鑫和陆祥琴决定将8个月大的孩子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带,分别去完成各自的扶贫工作任务。

达地村位于达地水族乡南部,距离乡政府4.5公里,距县城91.5公里,共有5个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415人,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驻村后王润鑫在村“两委”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农时安排走村串户拉家常、谋发展,边宣传党的政策,边思考帮扶的措施。

推项目 促发展

“这么年轻的驻村干部,怕是吃不了这农村的苦,我看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走人。”刚到村里时,不少村民看到年轻的王润鑫和陆祥琴来扶贫,议论纷纷。面对质疑,他们暗下决心,要用实际行动取得村民的信任。经过一番走访,王润鑫和陆祥琴发现村子缺少带动性的富民产业,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近半土地撂荒。

经过研究决定采用以“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其他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扶持村主导产业茶叶2000余亩,并建设茶叶加工厂。通过向农户收购茶青并加工半成品茶叶出售获得收益,农户凭股份年终分红。同时还抓好本地小黄牛、黑毛猪等特色养殖,帮助贫困户致富增收。根据雷山县因户施策、家庭农场等奖补方案,结合贫困户发展实际,对贫困户养殖本地小黄牛、黑毛猪等进行产业奖补。每户养殖牛4头以上补助资金2万元,每户养殖猪4头以上补助资金3000元,全村共计带动78户贫困户参与。通过抓好村主导产业,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

结对帮扶 真情互助

贫困户潘再洪户,是单亲家庭,父子二人相依为命,为方便儿子读书潘再洪申请了移民搬迁房,搬迁后因自己年龄较大又无一技之长没有找到工作,再加上孩子读书负担较重,生活无以为继。王润鑫就与妻子商量,了解是否有合适他的工作,经过一番努力在搬迁点为他找到一份公益性岗位。在聘用合同上签字的时候,潘再洪非常激动地说:“感谢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

潘广泽,是一位孤寡老人,王润鑫每次入户都要抽空到他家看看,和他聊一下家常。2018年,王润鑫在入户中发现他家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有漏雨的现象,就主动给他申请了村里的危房改造并给他联系了工程队。当潘广泽老人住进修缮一新的房子,拉着王润鑫的手一直说着感激的话语。

“帮扶日”即“探亲日”

由于工作任务重,路程遥远,王润鑫驻村后基本上不能回家。脱贫攻坚期间每周五周六是“帮扶日”,帮扶干部需要到帮扶村开展工作,他的妻子是达地村的帮扶干部。只有在“帮扶日”他们夫妻俩才能见面。

“驻村帮扶,苦乐相伴。我们夫妻俩最对不住的就是家人。”驻村以后他们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有一次,王润鑫正在贫困户家中走访,接到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是孩子稚嫩的声音:“爸爸,你怎么还不回家,其他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一起玩,今天你能不能来陪我玩啊?”孩子的话让他难过得说不出话来,泪水盈眶。平时孩子还没醒,他们就出门了,很少有陪孩子的时间。“但是党和政府信任我们,村民需要我们,我们就要克服困难,认真工作,这是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驻村以来,面临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但是有劲一起使,有难一起扛,夫妻并肩作战苦亦乐。如今,达地村不仅环境得到了治理,富民产业得到了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 2021-03-08 ——记雷山县达地水族乡达地村第一书记王润鑫、驻村干部陆祥琴 1 1 黔东南日报 c154305.html 1 伉俪扶贫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