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3月13日

让“黄平泥哨”民艺融入小学美术课堂

○ 凯里市第六小学 杨江华

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等。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美术艺术,将传统文化融于美术课堂之中是最佳的教学方式。

我们地处黔东南,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流传广泛。其中“黄平泥哨”文化是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生活的结晶和物化”,它寄托着勤劳的苗族人民的理想、愿望、喜怒哀乐、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

一、让学生在“画故事”中寻根求源,了解“黄平泥哨”文化的源远流长

黄平泥哨民间工艺品,产自且兰古国——旧州。是以当地优质黄泥做基本原料,通过纯手工艺搓捏成型、木屑煅烧、上色涂油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题材广泛,有飞鸟走兽、蝶虫蛙鱼、家禽六畜等。最负盛名的泥哨题材为中国民间传统的十二生肖图案。但小学生对“黄平泥哨”了解还很少,如何让他们接受,这对于生活在“卡通画”时代的儿童来说,的确是件不太容易的事。为了让学生了解“黄平泥哨”,激发起学习兴趣,我们凭借这一“黄平泥哨”在身边的优势,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黄平泥哨”制作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探求“黄平泥哨”文化之本源,了解其现状。

孩子们特别喜欢听故事,在上《黄平泥哨绘制》这一课时,我先给他们讲黄平泥哨的由来:黄平泥哨当地人叫“泥叫叫”,是流行于苗、侗等少数民族的一种民间玩具,是黄平县苗族民间泥塑艺人吴国清在传承泥俑、陶俑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小型彩塑泥捏,至今已70余年的历史。随着黄平县旅游业的开发及发展,为泥哨注入了新的生命。现在,泥哨已成为黄平县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深受广大旅游者的喜欢,曾多次出国展出,被国内外各级博物馆、艺术馆广泛收藏。2005年黄平泥哨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个个都对黄平泥哨产生敬佩、爱慕之情,了解了“黄平泥哨”的来源。同时使用多媒体展示出泥哨各种声音、形态和色彩,给了孩子们深深的感染,使这节课的学习充满情趣。

二、让学生在“活动课”中体验“黄平泥哨”文化的博大精深

灵感是指作者在创作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作者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要让小学生对“黄平泥哨”创作产生灵感,就必须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创设与创作有关的情境氛围,使他们在浓郁的乡土文化中受其熏陶,拓宽视野,激发灵感,让“黄平泥哨”真正走进孩子们的视野、孩子们的课堂、孩子们的心灵,诞生于孩子们的笔下。

三、让学生在“创作”中大胆想象,展现“黄平泥哨”文化的创新思维

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创作的源泉,浓厚的兴趣是创作的催化剂,突发的灵感使创作有活力。但这一切必须付诸实践,没有创作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虽然儿童的思维与民间艺术造型思维很相似,这样的思维层面的结合也十分自然,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但让孩子们学习民间艺术并不是一味地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有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学习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在黄平泥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黄平泥哨”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创作新 “黄平泥哨”形态。

乡土材料就在小学生生活的环境中,有亲切感,容易被学生接受。让他们在乡土艺术中不断吸取营养,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在继承中得到发扬,在发扬中不断创新。我们的儿童以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为创作题材,使“黄平泥哨”创作内容既有古朴的美感,又闪烁着时代的气息。这也就真正实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 2021-03-13 1 1 黔东南日报 c154822.html 1 让“黄平泥哨”民艺融入小学美术课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