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娅琳 通讯员 张齐武 韦贵金 钟柳生 杨书 ) 近年来,榕江县兴华水族乡摆贝村依托苗族蜡染优势,通过非遗传承人教授蜡染技艺,带动当地留守群众发展蜡染增收。
摆贝村是一个传统苗寨,坐落在山坡头,地少人多,增收渠道单一,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激发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摆贝村结合家家户户都有蜡染基础优势,通过传承人带动,鼓励群众发展蜡染、刺绣工艺产品增收。
走进摆贝村,一栋栋木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朴又壮观。走进寨中,一条清洁的小道进入家家户户,屋外有村民在晾布、染布,屋内有人在画蜡染、刺绣……
摆贝村现在享有苗族村寨的典型代表,百鸟羽毛服饰原生地,一个与自然为伍、与神灵为伴的村寨,被誉为“露天的苗族民俗博物馆”的美称。
“摆贝村总户数是470户,总人口是2422人,百分之九十九的是木房子,百分之九十八的是苗族,现在我们成立扶贫车间,专门做刺绣蜡染。”摆贝村第一书记杨威告诉记者
姜老本就是村里做刺绣蜡染的优秀传承人代表。
她从小就向长辈学习蜡染技艺,现在是一名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如今,姜老本不但自己要画蜡染、刺绣,还要教村里的孩子和妇女们蜡染技艺。
“摆贝每家每户有几套白鸟衣,现在我教村里妇女和教学生,我们都是一代教一代,要把老一辈的传统传承下去,让大家都会一门技艺,我们摆贝会越来越好。”姜老本介绍说
从小喜欢蜡染的潘老拉传承了母亲的手艺,后来又向姜老本学习蜡染,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穿针引线、挑花绣朵,从小耳濡目染,鸟、蝴蝶等图案都牢牢印刻在她的脑海里,用她的话说,“看到就晓得怎么画。”
“我做蜡染刺绣做得多,有人就来要得多,一年我收入有8万、10万元,现在日子过得好了。”潘老拉开心地说。
现在的潘老拉与丈夫朱守财建起了新房,他们计划继续画好蜡染,并利用新房子搞成民宿旅馆,接待游客。
近年来,摆贝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村容寨貌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村将继续发展蜡染刺绣产业,发展旅游,带动群众增收。